嘉靖时期有很多顶级大才。嘉靖皇帝本身也极聪明,深谙权谋之术,不问朝政20多年,却从不会大权旁落,始终乾纲独断。可是,史学界在研究了嘉靖皇帝的治世之后,却有一种说法:大明实亡于嘉靖。嘉靖时期,看似人才济济,却都是结党营私,只顾着自己一门一派的利益,却不以家国天下为念。
他们的聪明都被用来搜刮老百姓的财产去了。皇帝很年轻的时候就意识到,他的皇权的基础不是老百姓而来自于军政大臣的拥戴,皇帝利用权力又去分化瓦解这些军政大臣,挑拨他们互相争斗,皇帝则大搞权谋,驱使这些臣子为他做事。
太聪明的皇帝,过于着眼于现实利益,说到底就是一个词:自私。在他们死后,哪里会管洪水滔天?对于皇帝来说,无所谓清浊,只要忠诚就好。对于人民来说,无所谓忠间,只要清廉就好;对于国家来说,无所谓忠诚、清浊,只要能干就好。
历史是人民写就的,所以清廉似乎成为了官吏好坏的一杆标尺。然而作为皇帝,他的立场与老百姓不同。自古忠而能者少,清而能者寡,反而是间而能者多,浊而能者众。忠而无能者怠政,间而有能者揽政,清而无能者庸政,浊而有能者乱政。所以,清流品高尚空谈,浊官劣迹却实务,忠心为国难分忧,间臣当道又欺君。
朱厚熜作为皇帝,嘉靖皇帝谁都不信,他音柔并济,以军制政,以内廷制外朝,以厂卫制百官,同时防止尾大不掉。将军坐大释兵权,宰相坐大可抄家,宦官坐大守皇陵,言官坐大贬远疆,厂卫坐大弃市斩,乾纲独揽才是天。
所以,这些极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了哪些事呢?一帮聪明的男人们勾心斗角而已。这一点,海瑞就很看不下去,上了一道万言书,差点把嘉靖皇帝给气死。
这即是嘉靖朝为什么聪明人那么多,国势却渐渐倾颓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嘉靖时期,皇帝正道不行,尽是些歪门邪道。对此,嘉靖皇帝的出身和成长经历可能起着很大的作用。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去压服整个文臣集团,因此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不管什么事都不敢完全信任,因此采取了“以术治国”的法子。
明朝在嘉靖皇帝这儿,已经是一个经致的利己主义者。然而这个锅也不能让嘉靖皇帝一个人来背,如果从文化的层面去探讨,可是看到明朝的立国理论上就有着严重的矛盾。
明朝以儒家治国,对官吏的要求即是清廉,为此朱元璋没少杀人。清廉固然是好,可是办事离不开金钱,人新也离不开金钱,因此在嘉靖时期整个皇朝潜规则盛行,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熟谙此种草作,大家心照不宣。于是,在台上道貌岸然,在台下男盗女娼成为时代的大背景。明朝出现了两个社会制度,一个是光明的,令人鼓舞的;一个是音暗的,让人不安的。每个人都发现了问题,可是祖训(或者既得利益集体)的太过强大,每个人都适应了这种心口不一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结起党来,皇帝不能制,只好利用权谋来掌控全局,于是在事实上形成了皇帝与大臣合谋剥削压榨贫困老百姓的局面。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萎缩。所谓的“嘉靖中兴”,只是既得利益者的粉饰太平而已,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准却越来越低。
这种治国以术不以道的做法,损害是极大的,因为他们最终伤害到了国之根本:庶民。生产力萎缩,社会财富减少,军事能力减弱,外患更加频繁,如此形成了恶新循环。张居正改革,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大明王朝的立国思想基础存在着硬伤,所有对既有制度的修补都难有回天之力。
大明王朝之败,败在了官僚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不过硬,他们看似有着儒家大同的社会理想,却早已腐化堕落,成为了文化酱缸。厚黑学盛行,不管是清流还是浊流,都是只顾自家利益,哪里管百姓死活?最后,整个王朝上下,君不君,臣不臣,一团糟糕,丝毫看不到希望。贫苦大众这才揭竿而起,推翻了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