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个因受胯下之辱却还能成功而流传千古的人。后人对他当年能忍此奇耻大辱,能伸能缩的大丈夫行为表示佩服。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西汉开国功臣,后人还奉他为“兵仙”、“神帅”。
总之就是,一顿夸赞。
韩信早年间因为穷,还懒,做过买卖赔钱,想当官,又被人认为品行不好,不予推荐,就在家赋闲。
韩信觉得自己跟别人志向不同,高不成低不就,什么耕地打工做的事都不愿意干,为了活下去经常去南昌亭亭长蹭饭吃,属于靠人救济过活。
要不是秦末天下大乱,恐怕他这辈子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完了,也可能,饿死了。
这种出身低微还懒的人,却日常没事就在身上背把剑招摇过市,自然被人看不顺眼,于是韩信便遭受了他这一辈最大的耻辱:背着剑从别人胯下爬过,被当街嘲笑。
还好韩信忍了,知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
也正是因为韩信能隐忍,才有他将来非凡的成就。
但他最后被人诬陷合谋杀死,死得很唏嘘。
在他看来,远大抱负还没有实现,就此死去,实在不服气,便仰天大喊了三个字:“我不服!”
可见他内心的遗憾。
结果,韩信死前这声慨叹的大吼,倒成了现代人酒桌上谈笑的口头禅,网络高频词。
虽然是开玩笑,不过也借用了韩信这仨字表达了自己对事请的遗憾或愤怒。
成王败寇,将死之人,韩信为何如此愤怒呢?
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韩信也投奔项梁,当个小兵,默默无闻。
项梁死后,韩信归到了项羽麾下,做了个郎中,可多次献计,项羽都不采纳。
刘邦入蜀后,韩信离开项羽到了刘邦阵营,还是不被人知。
后来韩信犯了事,论罪当斩,轮到他的时候,他看到了滕公夏侯婴,就对他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
这话把夏侯婴说懵了,于是放了他跟他谈了会儿话,觉得此人不错,遂推荐给刘邦。
刘邦收下韩信后,让他当了个管理粮饷的职务,依然没重用他,觉得此人,不过尔尔。
于是韩信又跑了。
这回,赏识他的萧何将他追回,并信誓旦旦地向刘备举荐他。
刘备这才立刻搭坛封将,拜韩信为将军,给足了仪式感和尊重。韩信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将军,全军上下震撼。
班固在《汉书》中记录了此事:
“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还定三秦,俘虏魏王,破赵灭代,说降燕国……
韩信一路为刘邦立下数不清的汗马功劳,算是还了刘邦当时的信任和拜将之恩,自己也展了多年的远大抱负。
还在别人劝他的时候,坚定地表示“誓不叛汉”。
但是毕竟几十万兵权在握,屡立战功,谁都害怕这种大将功高震主,只能打压。
而韩信确实经历了这么多战,也有点飘了,嘴上说着誓不叛汉,但却经常跟刘邦讨价还价,惹得刘邦心中不满。
他还趁刘邦被困荥阳之时,B刘邦封他为齐王。
这一切,都给他将来的死一点一点地“奠定”了基础。
元前203年,刘邦与诸侯军共同攻楚,与项羽在亥下展开决战,韩信统领三十万汉军大败项羽。
项羽突围后,手下只剩二十八骑,最后在汉军重重包围下,于乌江边自刎,自此,楚汉之争以刘邦大胜宣告结束。
韩信再立大功,刘邦封他为楚王,却同时收了他的兵权。
公元前201年,韩信被人告谋反,刘邦问陈平的意思。陈平认为韩信该抓,于是刘邦趁韩信去见他时,以谋逆罪将韩信逮捕,回洛阳后贬为淮音侯。
公元197年,陈豨谋反,韩信并未参与,却又被人诬陷谋反,刘邦顾念旧请,依旧不杀他。
但吕后却坐不住了,趁刘邦外出,她令萧何引韩信入宫,将他生擒。韩信这才明白自己中计,面对吕后的杀手,他大喊:“我不服!”
三字诉尽了韩信的无奈与愤慨,也许他是真的不懂自己一直忠于刘邦,为何会落到这般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