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读史学可以明智,因为历史包含了人类的经验和教训,即使科技再发展,人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因此《史记》的智慧直到今天都有相当的裨益。而民族英雄左宗棠,就是非常善于利用《史记》智慧之人。
萧何和曹参,是汉代唯二的两位相国。两人均出身于沛县,是关系非常要好的同事。当时曹参担任为狱掾,而萧何是他的上司。
刘邦斩蛇起义后,萧何和曹参将他推举为沛公。其后,萧何主内,成为刘邦军的后勤大队长,在管理好内政的同时,还能保证前方足食足军;而曹参则主外,主要负责攻城略地,在秦末战争期间,曹参灭二国,攻占县城百二十二;擒获国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嚣、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公元前201年,韩信被刘邦所擒,软禁于长安。不久后,刘邦论功行赏,准备首先诏定元功十八人。为此,刘邦召集众功臣开会,以确定人选。
在功臣们看来,以功劳论,曹参无疑是第一,因此他们纷纷进谏道:
“平原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然而对此,刘邦却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萧何才是第一。于是他力排众议,将萧何定为第一功臣,,封6000户。对于这样的决定,功臣们均十分愤怒:“咱们披坚执锐、出生入死,难道还不如稳坐后方的萧何,太不公平!”
对于诸将的疑虑,刘邦解释道:“打天下就如打猎,你们不过是追杀野兽的猎狗,要多少有多少;而萧何是发布指示的猎人,是不可多得的。功狗有很多,功人却只有一个。你们有什么好说的。且萧何举族数十人跟随我造反,你们谁能比得上?”
对于刘邦的决定,后世史家一直都津津乐道,认为刘邦的做法不可谓不高明。但是仔细思考,却发现了不对劲之处。萧何的功劳真的最高吗?
既然萧何功劳最高,为何封户却“仅”有6000户(后来刘邦陆续增加到1万户),而曹参的封户达到了10630户,远超萧何。如果萧何功劳第一,为何封户却远不如曹参?
在笔者看来,刘邦之所以将萧何评为第一,是因为他想建立以萧何为首的文官政治,并用以压制曹参等武将的气焰。
另一方面,刘邦又想离间萧何与众武将关系。毕竟刘邦出征时,萧何时常坐镇后方。若萧何笼络了武将,后果将不堪设想。刘邦将萧何评为“功人”,其实就是为了将萧何放在炉火上烤,让他成为众矢之的。毕竟,功臣们肯定想当“人”,不想当“狗”。在职场上,许多上司就喜欢运用这种“特殊化”的手段孤立和架空有能力的下属,而刘邦可谓深谙此道。
那么刘邦是否真的成功离间萧何与曹参呢?从史料表面记载来看,确实如此。韩信被杀后,萧何就任相国,曹参担任东方大国——齐国的宰相。史书记载:
“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宰相,有隙。”
也就是说,曹参就任齐国宰相后,他便与萧何化友为敌。
然而当我们深究史料,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萧何死后,汉惠帝问谁可代替他,而萧何毫不迟疑地推荐了曹参,并说:
“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萧何死后,曹参就任相国。若曹参与萧何真是政敌,理应全盘推翻萧何的政策,反攻倒算。然而曹参却一反常态,萧规曹随,对萧何政策全盘照搬,不做任何改变。当汉惠帝问起来,曹参便大大咧咧地说:
“你看我和萧何谁更贤明?”
汉惠帝回答:“自然是萧何。”曹参进而说:“这样就对了,既然我不如萧相国,我就只用守职,遵而勿失就可以。”而这正是萧规曹随的典故。
通过“萧规曹随”事件,笔者认为,萧何和曹参并非真的交恶,他们不过都是装出来的,其目的就是从刘邦的监视中存活。萧何在文官中排第一,曹参在武将中排第一,如果仍保持以前友好的关系,必然会引起刘邦的猜疑和怀疑,进而遭致杀身之祸。而韩信死后,萧何和曹参的恐惧到达顶峰,因此他们才“知趣”的化敌为友。
而他们“交恶”,不仅保全了身家新命,同时维护好了他们所一手打下的大汉帝国。刘邦死后,萧何曹参不用再戴着假面具生活,不得不说两人的政治智商可以用老间巨猾来形容。相比于他们,韩信就是在太幼稚了。
因此他们看似“将相交恶”,实际是另一种形式的将相和。
而萧何、曹参的关系不禁让我想起了晚清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原本,曾国藩和左宗棠是同乡,且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而曾国藩作为老上级,曾多次提携左宗棠。但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曾、左二人却突然决裂,而始作俑者则是左宗棠。
天京攻陷后,左宗棠抢先向慈禧太后上报,说曾国藩放走了洪秀全的儿子,导致慈禧以前所未有的口吻痛骂曾国藩。之后,左宗棠更是多次在朝廷中说曾国藩坏话,说他屡战屡败,乃是欺世盗名之辈。访亲会友时,左宗棠也是逢人必说曾国藩坏话,甚至他下属都曾在私下抱怨“吾耳中已生茧矣”。对于左宗棠的攻击,曾国藩只当没听见,也不准亲朋好友回击。
而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却又一反常态,悲痛万分,送上一对感人至深的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事实上,左宗棠与曾国藩并没有真的决裂。和萧何、曹参一样,他们的决裂不过只是做个样子。以曾、左之功,若他们仍继续像以前那样交好,满清政府未免不会提防、警惕。因此,左宗棠选择在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后与曾国藩交恶,实际是十分有讲究的。
都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左宗棠、曾国藩深谙古代保身之道,表面上“将相不和”,实际却心心相惜,最终不仅保住了他们的富贵,同时还让大清帝国这条破船得以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