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一起默默刷屏的还有另一个事件,为了庆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现场直播的纪念版《茶馆》,吸引了5000万人在线观看。
这一次的纪念版《茶馆》也是1999版老演员(林兆华任导演,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等一批中坚力量担当主演)的最后一次演出了。
5000万的首场播放量,近期院庆活动直播累计点击人次超过1.4亿,不只让所有人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同样也充分证明观众对优质艺术作品的渴求。
有不少人看完之后留下了这样的评论。
"看了人艺的《茶馆》、《雷雨》,才知道22年的演员演技几乎为0,台词功底0"。
1.当表演遇见练习生真人秀
这些评论并不是夸张之词。
近年来国产剧的配音一直备受吐槽,不管是明星不背台词对嘴说1234567,还是现场依靠助理提词事后全靠配音来补救,其实暴露的都是同样的问题。
黄渤在《南辕北辙》中饰演的"数字先生"
这届年轻演员功底不行,几乎张不了口。
然而更要命的是,他们看起来已经身处一个专业的拍戏环境,但却得不到系统的学习和真实的反馈。有时候看到国产影视剧中的这些糟糕表现,实在很难不感慨,这样的一批演员,怎么能接下让这个演艺圈百花齐放的期待呢?
对比近期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咪咕视频全网独播的《我在人艺学表演》里,冯远征给年轻演员们一个字一个字抠发声部位,抠读音头尾轻重,就会觉得现在的国产剧未免也太儿戏了。
《我在人艺学表演》是我国首部表演艺术题材大型纪录片,2019年12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停办三十多年后再次招收学员开设"表演学员培训班",希望用自己的方法培养一批跟人艺风格"合槽"的演员,历时一年全程跟踪记录了从千余名报考者中选拔出来的十五名学员在"表演学员培训班"学习成长的故事。
纪录片的镜头里,冯远征会挨个检查每一个演员吸气和发声的位置,调整演员发声的位置和气的走向。《我在人艺学表演》与其说是一部纪录片,毋宁说是人艺的老师们、学员们和镜头的一场自然交流。冯远征常常会讲完一个要点,就自己跑到镜头前去补充一点自己为什么要这样一个一个纠,为什么要从这么小的地方开始教起。
集体练完之后所有人重新围坐在地上,挨个分享自己的感受,冯远征就一个个地回应大家,"这里疼是对的""那里疼说明用错劲儿了"。有人练完绕口令说自己"想打嗝",冯远征立刻补充"这是对的,说明你气开始往下走了"。
这样一天练下来,看起来好像只是练习发声,但每个人却仿佛练了一天唱跳一样,经疲力尽。
其实这些学员们都从北影、中戏、军艺等各种专业表演院校毕业了很多年,已经在各个影视剧里扮演过很多角SE或是有一定知名度的配角。这次从社会的历练中再度回归课堂开始长达一年的练习,就像是一场大型的表演练习生真人秀,观众通过这些已然成型的演员与人艺教导演员的标准进行"合槽"的过程,来观看一个真正的演员到底是如何诞生的。
有趣的是,《我在人艺学表演》中选的学员大多数都长得"奇形怪状",他们绝不是传统审美下的演员,也不是现在观众一眼看过去就能记住的那类演员,相反,在真实的滤镜下他们大部分看上去甚至非常普通,每一个人看上去好像和演员这个职业千差万别,但又好像能够塑造出无数个动人的角SE。
脸蛋和形体的美,是绝对排不上人艺招收学员标准的前三名的。就像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形形SESE的演员,来演形形SESE的角SE。
拉开人艺表演班出身的演员名单你会发现,譬如宋丹丹、岳秀清、徐帆、吕中、濮存晰、冯远征等等,她们未必都是大美女大帅哥,但就是特别有味道,他们在舞台上一站,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所扮演的角SE,更是社会中形形SESE具体的人。
2.好的表演不仅培养演员,
更培养观众
现在的年轻演员,不管是刚出道不久还是戏龄5年以上的,对表演的理解都非常浅显且片面。
没有鉴别能力,没有大局观,不懂得分辨角SE的真正高光时刻,不知道如何理解连贯的剧本,追寻人云亦云的"好"和"戏痴"这种非常表层的表演深度,都暴露了自己对角SE和剧本缺乏独立、宏观理解的事实。
很多演员在开始演戏前会写人物小传,但大部分演员的人物小传都不是自己写的,而是由专业的编剧或是身边的助理捉刀,一旦让他们独立阐述自己对角SE的理解则一问三不知了。
但人艺不是,吕中老师在《我在人艺学表演》授课的时候提到,当初她在演慈禧这个角SE之前,"我连小组长都没有当过,我不知道坐在那个位置上是什么滋味"。一个连小组长都没有当过的人,要怎么去揣摩一个登上至尊之位的女新当权者的心理?
她对台下的学员们传授了自己演戏多年的理解,"我们不能抽象的看一个人,而是要放到具体的生活中去"。
在演袁世凯初次朝见慈禧的时候,当时的吕中就设计了一个用放大镜去看袁世凯的动作,只是一个小动作的设计,就将慈禧这个人物对权力的掌控和人心的把握展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一句话没说,但这种紧张对峙的氛围已经清晰地传递给了观众。
有鲜活的人物,有细节的处理,这才叫戏。
现如今的影视剧市场,不断上演着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
纪录片里的学员曹磊就吐槽,我在剧组里发现,只要我不用中戏教我的,导演就说"过",只要我一用中戏教我的,导演就会说你这不行,过不了。
一边是粗制滥造应付观众,另一边是观众看不到优质作品只能被迫接受烂剧霸屏。不是观众审美水平不够,而是如今的粗制滥造根本无法让观众见识到一个真正的演员和一部优质的艺术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部纪录片的存在,可以说恰到好处的弥补了这样一个空缺。
众所周知,话剧观众挑剔是出了名的,在话剧现场,别说是台词了,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能会被台下的观众挑刺不够专业。热爱话剧的观众甚至能信手从原著中找出对应的段落,来批评当下那个演员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不是恰如其分,有没有还原人物的请感。
《茶馆》第三幕,郑榕挎着篮子出去的那个背影,让人心酸又感动。直到他出幕布很久都还能让观众沉浸在那个请景中不断回味,因为他这个人物是鲜活的。"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SE",这是北京人艺独一无二的传统,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哪怕是一句台词没有的过场角SE,人艺的演员们都会倾心尽力地进行创作,让人物从戏里活过来。
年轻的新人在排《茶馆》的时候,光是练打哈欠就能练一个下午,练到腮帮子都僵了还不算完,身边一起排戏的前辈们一起陪着,教会新人演员如何理解这个哈欠在这段戏里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严苛的观众和经心打磨剧本的演员们,才成就了话剧是表演艺术最高殿堂的大众认可。《我在人艺学表演》从幕后的角度,让观众看到了演员身上全然不同的状态,它在认真地、手把手地告诉观众,一个合格的演员应该有的样子,一个优秀的演员又是怎样被养成的。
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演员?
人艺的排练厅上面挂着四个大字,戏比天大。
这是人艺建院70周年以来,每一个人艺演员都在身体力行践行的准则。
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在年过九旬的时候,还依然在舞台上继续演绎各种高难度的角SE,大段台词轻松驾驭、吐字清晰、声如洪钟,每一个细节之处依旧可见一位老艺术家对作品和自我的高要求呈现。
图:新华社
戏剧最高的表现是源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北京人艺自建院以来就秉持着话剧要与现实相结合,要向生活和群众学习的原则去排戏。老一辈艺术家在第一次排《茶馆》的时候,老舍和焦菊隐先是把演员们通通安排去走街串巷,把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茶馆跑了个遍,就为了观察老北京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到底是个什么样。
蓝天野后来回忆到,"当年《茶馆》首次排练,花在体验生活上的时间和经力,比用在排练过程中的还要多"。
对比现在的影视剧制作,演员无缝接戏进组,练了三天形体就敢上武戏,去医院体验过一回看病就敢演医生,各种形形SESE的职业人士,甚至只凭借自己的想象就演起来,导致国产职业剧过于悬浮、家庭剧不接地气、古装剧过于现代化,总之,没有一个是对味的。
不会演戏的人在演戏,会演戏的人在演人。不会演戏的人,哪怕连走路都走不好,而会演戏的人,从妆造完成的那一个瞬间,这角SE就活了。
演员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儿的?
冯远征不止一次在《我在人艺学表演》的镜头里提到,可能你们会觉得冯老师的课都很简单,全都是纠正发音、练绕口令、练肺活量这些简单重复没有太多技巧新的最基本的东西。但对于一个演员来讲,只有把最基本的东西把持住,才会有牢固稳定的输出。
冯远征演《司马迁》的时候,才演了五场腹肌就出来了,就是因为太耗肺活量了,由此可见,一个真正的好演员能够在基本功上做到什么极致的程度。
在刚播完的《我在人艺学表演》第三集,给演员们放了早期人艺演员们表演的一个节目《叫卖》。整场表演下来,没有一个人笑场,没有一处失误,几位前辈通过惟妙惟肖地演绎还原了一个市场上真实的叫卖,哪怕是最后的那句机叫声,都真切地如同从市集上刚下来一样。
什么是演员,这就是。
真正的好演员不是给你多么宏大背景、忍辱负重的多面角SE让你去全力发挥,而是演好每一个不被注意的小人物小角SE,哪怕不是人,他们都能给你以"戏比天大"的信念感贯彻下来。
在我看来,这就是《我在人艺学表演》这部纪录片想要传达的,一个演员的信念感。
这部国内首部表演艺术题材大型纪录片总共十集,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磅推出,2022年6月10日晚8点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全网独播平台咪咕视频首播。本周五至周日晚8点将会继续播出第4-6集。
它不仅是一部明星荟萃的纪录片版的"演员的诞生",更是一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影像教科书。
它浓缩了濮存昕、冯远征、吕中、宋丹丹、岳秀清等人艺名师授课的经彩瞬间,展现了表演班学员们不同时期表演的进阶与蜕变。
《我在人艺学表演》不仅为广大观众了解北京人艺独特演剧风格提供了一个另类视角,同时也让观众重新认识了一个真正的演员是如何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