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学读书的时候,都学过很多励志的故事。孔融让梨,这让我们懂得了礼让;司马光砸缸,让我们知道了要懂得变通;卧冰求鲤的王祥让我们知道了要孝顺......
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应该像历史上的古人一样,有着优良的品德。
现在的孩子学业繁重,基本上人生的前20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也许是因为现在上学太容易,很多人都不把学习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请。也许是现在的社会条件太好,所以不会去珍惜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像是知识一样。
而历史上,读书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请,就像是以前书本上教过我们的匡衡一样。
匡衡,单说这个名字可能有的人已经模糊了印象,但是和他交给我们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就会想起他是谁了------凿壁借光。
凿壁借光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匡衡。这个成语出现在《西京杂记》卷二: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凿壁偷光”。
大意就是:以前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匡衡小的时候学习就很勤奋,他不光是白天读书,在黑夜里也不愿意浪费读书的时间,但是他家里却没有能照亮的东西;而匡衡邻居家是一个有钱人家,每天晚上邻居家都偷着光亮。匡衡为了能在晚上读到书,就在墙上凿开了一个细微的小洞,让邻居家的光亮顺着小洞照进来,这样自己就能够在晚上也读到书了。
这个故事是好的,匡衡凭借着自己坚持不懈的毅力,用功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了西汉的一位学者,官位最终也来到了宰相这个位置。
从这样的结果来看,匡衡也确实是以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么凡事都有个但是!
顺着匡衡小时候凿壁借光的故事,我们要是联想他以后的人生,大概都会觉得长大以后的匡衡会是一个正直、勤奋的人吧,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匡衡小的时候努力读书,他的勤奋有了回报,很幸运地拜在当时一位博士门下学习《诗经》。凭借着勤勉学习的劲儿,匡衡把六经之一的《诗经》理解得很偷彻。
至于为什么要专研六经中的《诗经》,就要说当时的政策了。在当时的汉朝,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只要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来获取官职。
考试能够让准考官评一个甲,就可以成为郎中;评价得到乙便成为太子舍人;要是只得到丙,只能补文学掌故。
当时的匡衡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接连考了九次,最好的成绩才是一个丙。但当时的匡衡对《诗经》的理解很是深刻,可以说是成为了一个领域的带头大哥,连当时是太子后来成为皇帝的元帝也对匡衡有着很深的印象和好感。
汉元帝继位后,匡衡得到了赏识,升了官;而后京城长安一带发生地震等灾变,匡衡趁机上书,用自己的学问,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告诉汉元帝应该不应该过奢靡的生活,要好好掌管国家,亲近正直的人,远离只会讨好自己的小人。
汉元帝听完了是真的高兴,于是匡衡又升官了,成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往后的时间里,因为汉元帝对儒术文辞十分的喜好,尤其是《诗经》;而匡衡又是《诗经》理解最为偷彻的拔尖人物,可以说是集汉元帝万千宠爱于一身。
直到后来原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凭着自己万千宠爱于一身,顺利继承丞相这个位置,被封乐安侯,辅佐汉元帝,总理全国政务。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匡衡凭借着一己之力改写了匡家几世的命运,只要没有大是大非,就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
匡衡因为得宠,失去了本心,变成了他自己口中以前所说的巧佞;而匡衡又和当时的大太监石显交好,且身为丞相的匡衡、御史大夫张谭,这两人皆也害怕石显,对石显是阿谀奉承。
亲小人,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不是公理天不报,而是时候未到。在学问和做人这两件事上偷间耍滑的匡衡,利用职位之便,使得自己本是三十一万亩的土地,又非法扩大了四万亩!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汉成帝时,匡衡被抓住了把柄,一封书信告到宫里,最终,匡衡被贬为一代庶民!没几年便去世了。
匡衡的故事,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有着对我们的示警。
我们要引以为戒,好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