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和后来的三国一样,在乱世当中,出现了人才井喷。武能上马打天下,文能马下治天下。很多诸侯国在这些能人的支持下,发展了自己。因此,春秋出现了五霸,战国出现了七雄。但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能人志士,却都不是在自己的国家,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有的甚至还是在敌国。那么,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人志士不发展本国,而转投别国?
我们都知道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是使秦国走向强大的奠基人,秦国能够强大,离不开商鞅变法。但商鞅可不是秦国人,而是出身于卫国公族。
吴起一代战神,他先后在鲁、魏、楚3国有过效力,但却在魏国以虐秦而闻名天下,是魏国可以独霸一方的奠基人。可吴起也不是魏国人,而是卫国人。
伍子胥,文武全才,更经通谋略,智慧过人,在吴国帮助吴公子光实现人生巅峰的主要功臣,还差点灭了楚国。可他不是吴国人,而是楚国人。
范蠡,博学多才、文武双全,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但他不是越国人,而是楚国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人才,到了别国,发光发热,不仅让自己名扬天下,也让服务的国家成为强国,建立了霸业。
之所以这样,其实道理并不复杂。
第一,在本国没有发展前途了。
在这时期,很多时候,自己的国家政治黑暗,君主昏庸。这就导致很多人才被排斥,不得重用。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都是因为在本国得不到机会,才去了他国。
比如范蠡,他博学多才,能力是很强的。他就是无奈之下投奔了越国。当时楚国政治黑暗,而且关键在于楚国有一个非常奇葩的政策,非贵族不得入仕。可范蠡出身贫寒,压根不是什么贵族,所以纵使他才能突出,但在楚国都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第二,本国政治斗争失利,逃到他国的人。
伍子胥,他的父亲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像这样的请况,伍子胥还不出逃,等着被杀啊。他逃到吴国,帮吴国打败了楚国。
第二,前去他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强国,也有弱国。像韩国,实力弱小,缺少对人才的吸引力,缺少能人异士发挥的平台。同时也得看一些国家是否能够重视人才,而秦国就非常符合一些能人的要求,除了秦国本身所拥有的地利优势外,其统治者独特的用人措施尤为关键,秦国吸引人才的力度很大。所以,很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心甘请愿的来异地,辅佐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