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衷的“何不食肉糜”和“官私蛤蟆”典故让其获得了痴呆之名。而司马炎也并非没有正常甚至聪慧的儿子,像西晋末期参与“八王之乱”的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和成都王司马颖,都是司马炎之子,这都是能在乱世之中争夺权柄的雄杰。包括司马炎的幼子司马炽,成为西晋第四任皇帝的晋怀帝,也拥有着不俗的为君之能,甚至有与司马越争权的心机。司马炎的这几个儿子,相较而言在能力上都超过了司马衷。
那么,为什么司马炎最终会确立这位明显“痴呆”的儿子司马衷为西晋皇帝呢?除了在宗法继承顺序上的考量之外,还有着几方面的原因:
司马炎的私心:与司马攸的对立、后宫的影响、对朝中意见的考虑
立司马衷为太子,当然包含晋武帝司马炎的私心,尤其是在当时齐王司马攸继位呼声很高的请况下,明知道司马衷有些痴傻,但依旧不废除他的太子之位的原因,必然也包括了司马炎的私心。这种私心,也包括几个方面:
1、由争立而形成的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之间的对立关系
当初司马昭在选择太子之位时,便有心想要立齐王司马攸为太子,而司马炎依靠着贾充等人的支持,才得以获得司马昭的认可,成为了司马氏的掌权者,最终称帝建立西晋。在司马炎与司马攸争夺太子之位时,双方之间是对立关系。
司马炎等到司马炎称帝,立司马衷为太子,但司马衷作为太子表现来的能力不足的请况下,让众多朝臣认为,应当拥立当时更加贤明的齐王司马攸,在司马炎死后继位。但是司马炎在兄弟和亲子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的血脉司马衷。而对于司马衷的支持,与当时想要争夺储君之位的司马攸,也形成了对立关系。
当时支持司马攸继位的大臣中,王济、羊琇等人,都遭到了司马炎的贬谪,足见当时司马炎即便知道,司马攸比司马衷更加适合继位,但却依然选择了自己的儿子司马衷。这是源于当初司马攸与司马炎本人争立,和之后与太子司马衷争立,而导致的对立关系。
2、在司马炎优柔寡断新格下,后宫对选择继承人的影响
司马炎的新格十分优柔寡断,当初司马衷的太子妃贾南风太过残虐,让人杖杀司马衷怀孕的妃子,司马炎得知消息后,想要废除贾南风。但是经过武元皇后杨园等人的劝阻,司马炎作为一国之君竟然收回了废除贾南风的诏令。足见司马炎的新格十分优柔寡断。
杨园在司马炎知道太子司马衷的真实才能不足后,其实有过想要废除司马衷的想法,但是司马炎的武元皇后杨园,劝说司马炎要“立长不立贤”,最终优柔寡断的司马炎也没有下定决心废太子。
等到武元皇后杨园临终前,请求司马炎立自己的堂妹杨芷为皇后,优柔寡断的司马炎再次答应。这样杨氏后宫力量,再次成为司马衷太子之位的护持力量。并且,由后宫而壮大的外戚力量杨骏、杨珧等人,也成为了杨园亲子司马衷能够保住太子之位的重要依仗。而这也离不开司马炎甚至在政务处理上都优柔寡断的新格。
可以说,司马炎优柔寡断的新格下,加之后宫和外戚等力量对司马衷太子之位的拥护,让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得到了更多力量的支持。
3、出于对当时朝中力量对抗的考量
司马炎诸子之中,如司马玮、司马乂、司马颖、司马允等人,都有着优于司马衷的才智,但是司马炎最终还是没有更换太子,除了与司马攸的对立关系和后宫的影响之外,出于当时朝中力量的考量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司马玮即便当时司马玮等人表现出更胜过太子司马衷的才智,但是并未获得朝中各方势力的支持,没有达到如司马攸那般的声望,也由此司马炎的其他儿子并未成为太子之位的人选。
而且,当时司马衷获得了贾充、杨骏、杨珧、荀勖等权臣的支持,在与当时支持齐王司马攸继位的势力对抗中占据上风。像任恺、张华、羊琇等支持司马攸的朝臣,都被排挤出朝或遭到贬谪,可见当时支持司马衷一方势力更加强势。
在这种请形之下,也包括自己私心,继续让并不聪慧的儿子司马衷继任,也是符合当时朝中力量对抗的考量。
西晋朝中朋党之争的影响
不得不考虑的是,在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西晋朝中出现了很明显的朋党之争。而不同朋党势力之间,为了争夺朝中权柄,在拥立储君人选上也有很明显的对抗。《晋书·任恺传》记载:“充既为帝所遇,衣专名势,而庾纯、张华、温颙、向秀、和峤之徒皆与恺善,杨珧、王恂、华暠等充所亲敬,于是朋党纷然。”
1、杨氏外戚力量对司马衷的支持
《晋书》当中记载,在齐王司马攸有心争立储君之位时,弘农杨氏杨珧曾经策划司马攸离开京师到封国,当时执掌京师兵力的羊琇和成粲,想要谋杀杨珧。可见当时在储君之位人选的支持上,存在不同势力之间的对抗。
司马衷而杨珧为杨骏之弟,身为杨氏外戚,自然也是当初武元皇后杨园的“后手”,为支持司马衷太子之位的外戚势力。而羊琇等支持齐王司马攸继位的朝臣,便与杨氏外戚之间存在对抗关系。
2、贾充对司马衷的支持
吕思勉在其断代史当中认为,齐王司马攸和太子司马衷虽然都是贾充的女婿,但因为贾充对于家中第二任正妻郭槐的“内惧”,导致贾充明显地偏向于女儿贾南风嫁给的太子司马衷。而贾充作为当时朝中重臣,因其谄媚取容的做法,成为诸多刚直之臣的攻击对象。
贾氏势力与依靠贾南风形成了“同盟”关系,于是由贾充为首的朋党势力,对于太子司马衷的支持,也成为压制张华、王济等反对司马衷继位势力的最大对手。而借由外戚势力、后宫支持以及谄媚取容之道,张华、任恺等刚直之臣,在朋党之争中败下阵来。
而缺少了朝中势力支持的齐王司马攸,也逐渐失去了争夺储君之位的机会,最终被排挤出朝,在回封国的路上忧愤吐血而死。
最终,在朋党互相对抗的过程中,获得外戚势力和贾氏势力支持的司马衷,最终得以保住太子之位。
司马炎对于司马氏宗室力量的警惕
从司马炎的私心以及西晋朝中朋党之争的请况来看,司马衷获得了司马炎和朝中忠臣的支持,得以让太子之位不被废黜。而从西晋王朝整体时局的请况来看,司马衷得以成为西晋第二任皇帝,也有着司马炎对于司马氏宗室力量的警惕
1、司马炎对于司马氏诸多封王的态度
司马攸很多人都知道司马炎执政过程当中,对于司马氏宗亲势力的纵容,但是在继承人选择上却忽视了这一点。虽然司马炎对于齐王司马攸十分警惕,甚至有刻意针对的可能,但是司马炎“大封宗室”的执政策略并没有改变,即便是为了B迫齐王出朝,也制定了更加优厚的分封食邑制度。
司马炎过分信任司马氏诸王,甚至在自己临终之前,知道了外戚杨骏联合皇后杨芷妄图专权,便想要让汝南王司马亮来出任辅政之职,但最后被B迫之下才不得已让杨骏辅政。
结合司马炎对司马氏诸王和齐王司马攸的态度来看,司马炎既想要以宗室力量来拱卫晋室,又有点私心地想要让自己血脉继承皇统。也可能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才有了让齐王司马攸等离开京师回到自己封国的决定,这是有效避免司马氏宗亲势力争夺皇权的手段。
2、当时司马氏封王势力的“辈分”问题,以及西晋朝中重臣势大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称帝后大封宗室时,后来的太子司马衷才六岁;泰始六年(270年),司马炎立第三子司马柬为汝南王时,司马柬才八岁。足见当时司马炎子嗣在当时司马氏宗亲中,并不占很大的辈分优势,以至于在司马炎称帝后的大封二十七人当中,多是他的兄弟、叔伯、堂兄等。
而在司马衷太子之位最受质疑的时候,也就是齐王司马攸继位呼声最高时,当时司马炎子嗣当中年纪最长的司马衷也尚不足二十,相比较于正年轻力壮的各司马氏宗亲,无论是在辈分和势力上,都不占优势。
贾充世人都说司马炎忽视了宗亲强势的隐患,但结合司马炎执政后期,与司马氏有姻亲关系、司马氏功臣之后等,都逐渐在朝中势大。并且,值得考虑的是,如贾充、荀勖等西晋重臣,或多或少都明确地表明了对于司马炎所选太子司马衷的支持,而这些人当中还靠着向司马炎谄媚而受到重用的也不在少数。
由此来推测,司马炎依靠姻亲等关系,笼络朝中大臣,来节制司马氏宗亲力量的考量是极其有可能的。结合司马炎对支持司马氏封王司马攸的王济、羊琇等人的贬谪,足见司马炎不想朝臣依附司马氏宗亲势力的态度,尤其是在涉及储君之位的人选之事上。
司马衷作为晋武帝司马炎的亲子,司马炎在选择继承人的决定上自然也或多或少包含私心。这种私心还涉及到当初与司马攸的争立而导致的对立关系,以及在他优柔寡断新格之下受到后宫的影响。而出于当时对朝中力量对抗请况的考量,也是司马炎选择司马衷为太子的重要原因。
西晋朝局当中朋党势力之间的争斗,也对太子之位的人选有着很大影响。杨珧等外戚力量对于太子司马衷的支持,与羊琇等支持司马攸势力之间形成对抗,而贾充等谄媚之臣与刚直朝臣之间形成了对抗。但支持司马衷的势力占优,让司马衷的太子之位更加巩固。而且,司马炎对于正势大的宗亲势力的警惕,也是自己血脉司马衷得以保住太子之位的重要考虑。从整体局势来看,对于齐王司马攸的限制,体现出了司马炎不想朝臣依附宗室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