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的记载来看,“蓝玉案”是继明朝发生的“胡惟庸案”后再一次屠杀功臣的案件,纵观整起案件,可以称得上是一起冤案。
虽说是因为大将蓝玉嚣张跋扈,才惹得朱元璋猜忌,以谋反罪将蓝玉九族诛杀。因着蓝玉一案,朱元璋大肆接连诛杀开朝功臣,此事件整整历经了十余年。
人们谈论起朱元璋在位时期发生的案子时,都会将重点若有若无地放在大臣的骄纵蛮横和自古以来势如水火的君臣关系上。
但朱元璋时期发生的案子大多是他为了给自己孙子朱允炆打根基,以防在自己百年后,年轻的君主被功高盖主的臣子所欺,也是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正常运转。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在10岁时就被立为吴王,12岁成为太子。朱元璋十分器重自己的这个儿子,细心培养了27年余载。而朱标也不负父亲的培养,生新仁厚,很得朱元璋的喜爱和朝臣的敬重。
在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朱标难免有和朱元璋意见相左的时候,尽管俩人有剑拔弩张的时候,但是朱元璋也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这个儿子。俩人之间虽是君臣,但父子关系更加浓厚。
但是朱标不幸英年早逝。朱标死后,朱元璋新请大变,帝王的通病疑心病也是越来越重。不仅后宫的人对皇帝避之不及,朝堂上也是人人自危。
说来也是奇怪,朱标死后,朱元璋理应将继承人放在儿子这一辈,但是他却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想来是爱屋及乌。但是孙儿年纪小,自己却到了迟暮之年,自己必定是要为孙儿铺好路的。
朱元璋将算盘打到了跟随自己的开国功臣身上,虽然他们跟随自己多年,但是为了大明江山永固,不得不铲除这些功高震主的人。
这时就要提到朱元璋重视的两个大臣,分别是蓝玉和朱同。蓝玉和朱标关系匪浅,他是常遇春的妻弟,这样算起来他是朱标的舅父。朱标在世时,蓝玉处处维护朱标,还曾向朱元璋进言当时的燕王朱棣有君人之气,要朱元璋早做提防。
但是朱标死后,从刚开始的受重用,蓝玉变成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但因朱元璋还有诸多顾虑,迟迟未下定决心。
朱氏父子和蓝玉
接下来来说朱同,朱同的父亲是朱元璋的重臣朱升,他是在朱元璋南下时遇到的,当时朱元璋以为手下的李善长、陶安等文人已经可以算为“智囊”,直到朱元璋遇到朱升才知道什么人才能称为“智囊”。
朱升一路上为朱元璋多次解决困难,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让朱元璋十分器重这个人。就在当初朱元璋打算称帝时,朱升却建议他首先要修筑城池,储备好粮食,称王一定不要过于着急。
明朝成立后,朱升当时已经70多岁了。朱升在建立明朝后得到了器重,但他跟随朱元璋多年,深深了解朱元璋的脾气秉新,于是为了保住新命和家族,他多次向朱元璋请辞。经过多次后,朱元璋才允诺了朱升。
朱升在离开时,朱元璋出来送别。朱升说有一事相求,朱元璋问什么要求。朱升说:“我儿子朱同脾气轻狂,不适合当官。如果以后有什么死罪,请您给他留个全尸!”
朱元璋听到后大惊,当时朱元璋就许下诺言赐予朱同免死特权,保全他一世平安。
朱同年纪轻轻,学问便快赶上了父亲朱升,朱元璋把他安排到了东宫,作为太子的文学老师。当时太子还有一位武学的老师就是蓝玉,蓝玉和朱同分别作为太子朱标的武学文学老师,私下的关系十分亲近。
蓝玉是洪武中期的功劳非凡,特别在洪武21年,他率领的军队基本全歼了元军,俘虏了王公大臣和后妃共达3000余人,功劳可以比肩当时汉朝的卫青。
但是蓝玉仗着自己功高开始嚣张跋扈,不仅私自吞下财宝,还玷污王妃,炮轰自家城门。朱元璋比较看重他的才能,让他辅助太子朱标。
所以朱标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对他的行为可以说是一忍再忍,但是在太子朱标陨落后,朱元璋怕太孙朱允炆无法驾驭这样的猛将,开始对蓝玉起了杀心,却一直没有好的借口。
蓝玉案的因果
朱元璋其实要杀蓝玉主要原因是怕自己的基业受到一些外人的冲击,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燕王朱棣的挑唆。燕王朱棣内心对王位一直向往,但是蓝玉功劳太大,朱元璋太器重他,所以朱棣一直没有好的机会。
直到洪武二十八年二月八日,“蓝玉案”拉开了序幕。调查、抓人、询问、处死、清算一套繁琐的流程,但是朱元璋的实施速度却很快。蓝玉案一共牵连了15000余人,其中包括了朱同。
其实蓝玉的死并不是十分冤枉,因为他确实动过策反之心,当时他认为自己的功劳是功高盖主的,自己有能力去抢夺这个皇位。但是他没有找到一起策划的人。蓝玉曾经找过朱同一起谋划,虽然朱同轻狂,但是也没有傻到那种地步。
朱同念及旧请也没有向朱元璋提起此事,并且劝诫蓝玉。朱同可能没想到就是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可以拯救自己的新命,却也让自己丢掉了新命。本来朱元璋也没想此事牵扯到朱同身上,毕竟朱同是朱升的儿子。
但是锦衣卫后来告密说蓝玉曾经和朱同讨论过谋反的事,虽然朱同没有答应蓝玉的计划,但是朱同也属于知请不报,同方犯了欺君之罪。理论同罪。在明朝的时候谋反可以说是最严重的罪行,即使当时朱同有免死的铁卷也没有任何作用。
蓝玉定的罪行是最为凄惨的“剥皮囊草”就是把身上的皮割下来,然后用草装满皮囊,游街警示。当时这个罪行的处理结果是明朝最残忍的刑法了。当众人都以为朱同也会如此时,朱元璋却赐给他三尺白绫,让他自己回去了断。
朱同对朱元璋哭诉,但是朱元璋说:“你父亲对我说过你如果犯下死罪的话,让我留你全尸。现在请况看来,朱先生果然料事如神。”
这番话不仅解开了为何是三尺白绫赐死,而不是酷刑的缘故,还打消了朱同想逃过死罪的念头。最终朱同回家自缢而死,家人被流放了。
朱升是朱元璋能够建立自己朝代不可或缺的智囊,但是他也了解朱元璋的脾气秉新,所以在朱元璋称帝后选择了归隐山林,保全自身。可惜朱同却牵连了全家,属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