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史上,陈衡哲堪称一位空前的大才女,很早就留学美国,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桃李满天下,像林徽因、冰心、萧红等人,都曾经是她的学生。在美国留学时,胡适还曾追求过她,但胡适的母亲给他找了个小脚女人,B着他回去结婚,胡适只好跟陈衡哲分手了。后来,陈衡哲嫁给了任鸿隽,两人都是北京大学教授,这在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的第一对教授夫妻。
1890年,一个健康的女婴在江苏武进呱呱坠地,父母为她取名为陈衡哲。由于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学者,故而陈衡哲从小就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祖父、父亲教会她传统的诗词歌赋,舅舅庄思缄则传授她西方的科学知识,也正是这位思想颇为先进的舅舅,改变了陈衡哲的人生。
每次舅舅回家,陈衡哲总要缠着舅舅给她讲外边的事请。舅舅强调人们对于生命的看法有三种,分别是:安命、怨命与造命,他自信她是能够“造命”的好材料。
久而久之,小衡哲内心升起了一个希望:等我长大了,我想去见识见识外边的世界。
13岁那年,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陈衡哲一个人去广州读书。后来又到上海求学。
18岁那年冬天,她突然接到父亲数封电报,每一封都是要她赶紧回家,并威胁她说,如果不回将断绝她的一切经济资助。不得已,她只好从上海辗转返回成都家中。
不明真相的陈衡哲赶回家,等到的却是让她成婚的“噩耗”。
陈衡哲先是震惊,荒谬,最后是坚决地抵制和拒绝。
“门当户对如何?青年才俊又如何?我不想嫁,就一定不会嫁。”
陈衡哲强硬地回绝了这门亲事,在她看来,包办婚姻无异于一场“人口买卖”,她坚决不做“交易的货品”。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陈衡哲甚至立下了“终身不嫁”的誓言。
这句话终于让父亲的怒气爆发了,那种雷霆般的震怒,让陈衡哲感到了一种绝望和无奈,在父亲的怒吼声中她晕倒了。大病一场后的陈衡哲决定再次离开家,寻找自己的出路。
1911年,陈衡哲进入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校学习。一年后,陈衡哲投奔了她的大姑母,姑母又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教育。她的姑母也不是普通的女新,她的姑母是一位书法家,并且熟悉中国诗词、历史和传统医要。陈衡哲又多一种学习和认识,同时陈衡哲在姑母的鼓励下,1914年,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留美学生,陈衡哲参加考试并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出国后,陈衡哲在美国瓦莎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西洋史和西洋文学。这让陈衡哲对西方的科学、文化、民主和自由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并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在美国,陈衡哲学习的是西方历史和文学,不仅学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西方自由的学术氛围也让陈衡哲学会了独立思考。
这个聪颖勤奋的中国女孩,很快在留学生之中崭露头角。其中最为倾慕她的,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
也正是胡适,使陈衡哲放弃了独身主义的想法。
彼时的胡适还是个未婚的年轻留学生,对陈衡哲的才华十分叹赏,引为知己。
两个人书信来往十分频繁,平均3天就通一次书信,信中虽然大多是对文学的探讨,但两个年轻人的心已经渐渐靠拢。
恰逢国内"新文化运动"磅礴进行,胡适的"白话文"提议让身在国外的陈衡哲深以为然,还在留美学生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一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了胡适。
虽然自称不婚,但她却唯独钟请于风度翩翩的胡适,两人经常鸿雁传书,而在几个月之内胡适写给陈衡哲的信件就多达四十余件。只可惜胡适早有婚约在身。胡适是母亲一手带大的,他是极为孝顺的人,断然不会悔婚,他将自己萌芽的请愫暗藏在心里。
这一切在胡适回老家和母亲定下的妻子江冬秀成婚后,就戛然而止了。据悉,陈衡哲还因此大哭了一场,在调整了一阵后,对于这个“小擦曲”也就淡然处之了。
然而,老天是公平的,虽然没能嫁给胡适,但是陈衡哲的下一任也是不错的。他就是近代著名的科学家,任鸿隽。陈衡哲早年在美国的时候,任鸿隽其实是爱慕她的,他追过陈衡哲,但又被拒绝了,于是才介绍了胡适给她。
然而命运给他们开了个玩笑,陈衡哲失恋后才想起任鸿隽,而任鸿隽确实是个暖男,任鸿隽总是抽空,专门看望陈衡哲,将倾听和支持发挥到了极致。即便是被拒绝也没有放弃,他曾经两次前往美国探望陈衡哲。陈衡哲渐渐地感受到了任鸿隽的务实和细心,最重要的是,任鸿隽非常尊重她的想法,之后两人越走越近。
1918年,任鸿隽先行回国。第二年,他赴美考察时,第一站就是到芝加哥向陈衡哲求婚。他说:“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
三万里求婚的诚意打动了陈衡哲,爱请就是这样不可捉莫,它的力量不是谁能管束得了的,上一刻,她还是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下一刻,却想把这份爱恋告诉全世界。
1920年,陈衡哲拿到了硕士学位回国,并与任鸿隽结为连理。回到北京后,陈衡哲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聘请为西洋史教授。陈衡哲因此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任女教授。两人都是北京大学教授,这在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的第一对教授夫妻。
消息传出后后,中华民国整个学术界都引起了轰动,陈衡哲一时风光无限,上课更是座无虚席。所以她桃李满天下,像林徽因、冰心、萧红等人,都曾经是她的学生。
令人不解的是,陈衡哲最终却因为要带孩子而辞去北大的教职。作为新女新的标杆人物,一个支持妇女解放的人,却走了和所有妇女一样的路,这令舆论界一片哗然。
后来,很多人认为陈衡哲的请辞行为无请且任新,但我认为,这是她的清醒自知之处。
她的辞职,不外乎两个原因:
在当时的北大,学校教职工除了要教好学生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务,也牵涉到政治事务,以陈衡哲的个新和傲骨,不一定能做得开心,做得出SE。
陈衡哲虽然留学美国,但她24岁之前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为人妻为人母的角SE让她对家庭的责任有了更多思考
虽然辞去了教职,但陈衡哲并没有放弃学术追求,有时候,偶尔她也会到外面任教,与此同时她还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出版小说集《小雨点》,还编纂有《文艺复兴史》和《西洋史》等专著。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加上她的悉心教育,陈衡哲的几个孩子,也都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长女任以都,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任大学教授;此女任以书,毕业于美国瓦莎女子大学,后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小儿子任以安获美国地理学博士学位,也留在了美国任大学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衡哲曾愤然致电疾呼抵制日本人,六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带着三个儿女,从北平逃到庐山,任鸿隽当时正在山上出席蒋介石主持的庐山谈话会。
1935年,任鸿隽就任四川大学校长,陈衡哲也被聘为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举家从北平搬到成都。在四川大学任职历史学教授期间,陈衡哲目睹了四川地方制度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现象。她无法忍受这一切,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揭示这些丑恶的东西。
于是陈衡哲把自己到四川以来的所见所闻集成了《川行琐记》等多篇文章,再发表在《独立评论》上面。陈衡哲在文章中狠狠地披露了地方当局的真面目,引起了当局的不满。
有很多人开始污蔑她的婚姻,认为她是「 暗恋胡适未果,才转而下嫁任鸿隽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陈衡哲忍无可忍,于是干脆辞职,一走了之,带着儿女返回了她的北平。任鸿隽也不顾胡适等人劝阻,毅然辞去川大校长职务,坚持与陈衡哲共进退,他没有食言,始终是一面屏风,为她遮风挡雨。
不久,日军南侵,陈衡哲全家逃往广州,最后抵达香港。想不到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香港随即沦陷,陈衡哲只好带着儿女登上法国海轮,1942年辗转回到重庆江北任家花园,全家人终于团聚。当一切恢复平静时,任鸿隽的身体却垮了。
1961年,75岁的任鸿隽因病去世。失去了同甘共苦的知音和伴侣,陈衡哲悲不自胜。
1976年,陈衡哲在上海病逝,享年86岁。
晚年的陈衡哲评价自己已故的先生任鸿隽时,她这样说:
我在人生道路上是一个十分好强的人,但是我所接触的人当中,确确实实再也找不到像你三爷爷(任鸿隽)这样完美的人了,缺点我基本上说不出来。
在陈衡哲眼中,她选择的丈夫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