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公元189年,爆发的十常侍之乱,很多人经常会把它理解成是何进与十个太监之间的冲突。
其实这样简单的把这个事件理解成个人矛盾,就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怎么就一群太监跟手握重兵的将军给较上劲了呢。反之,这个手握重兵的将军为什么连几个太监都收拾不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个问题来聊一聊这里面的故事。
十常侍这个组织通常我们会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他们就是一帮太监。其实并不是这样,“常侍”是散骑常侍的简称,起初这个职位是由士人负责的,主要责任就是皇帝的随行侍从,后期也慢慢的会担任一些皇帝的政策顾问之类的职务。
等到汉武帝当政时期,这个职位就被正式的提拔为顾问身份了。当时西汉的常侍大多是士族子弟,品质一般,但是地位很重要。
因为这个职位需要经常的出入宫廷内院,所以又吧这个组织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叫做中常侍,这些就是相当于深得信任,可以随意出入内院。而剩下的那部分就只能在外围活动了,不能进入内院。但是在当时,这些人起码还都是正常的人,生理上是没有什么缺陷的。
到了西汉,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才开始有了太监出任中常侍的现象。
到东汉时期,因为外戚对朝政的干预甚至独断,中常侍就直接都换成了太监,这时候的中常侍在负责本职工作以外,还充当了后宫太后与宫外的人员的通信兵的角SE,并且逐步的有了一些实际的权利。
其实本来十常侍应该叫做“十二常侍”,这个要追述到汉桓帝时期,梁太后去世以后,宫廷内部文武大臣帝王和朝臣的矛盾与日俱增,在单超等常侍的合力支持下,汉桓帝得以排除异己诛杀了梁翼以及他的党羽们,夺回了皇权。
这次以后汉桓帝体会到了这几个宦官的重要新,给予各种赏赐,并为其扩充队伍,从以前的五人扩展到十二人。形成内朝核心,习惯称呼为十常侍。
由于历史的黑化,各种电视作品的渲染,我们心目中对这种宦官集团的印象也一直被扭曲。其实客观一点的说,这些人也仅仅就是生理上有缺陷而已。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有能力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也同样的有自己的管理理念治理方法以及个人立场。虽然其中不乏有小人伪君子不能一概而论。
从十常侍的发展过程来看,能看得出来他们跟皇权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但是他们与士族集团以及外戚的关系又如何呢?
从某种角度上说,宦官势力的存在严重个影响了士族集团对皇权的控制,他们充当帝王的内应或打手,是一群让士族们恨之入骨的人。不光在当时如此,这个病灶最早能追述到汉高祖时期,当时的吕雉皇后就已经有利用宦官势力帮着自己涉及朝政的事件出现了。
也正是如此,历朝历代有权记录历史的士族权贵才会在书中各种丑化宦官集团。其实按照法制,宦官集团都算不上是政治势力,因为这个组织历朝历代也没有给予他们干涉内政的权利,只要皇帝一句话他们的小命都能不保。
但是就是这帮人凭着先天的工作优势,消息的及时新,工作的便利新,活生生的吧自己打造成了一个能干涉朝政的一方势力。使得世族权贵们都要礼让他们三分。
在汉灵帝死后,当时的十常侍就面临了一个被分化的局面。这个是汉灵帝生前的遗诏所提及的,汉灵帝本身在位半辈子受到外戚以及士族的牵制,深受其苦,偏偏正值壮年突然驾崩,时年三十二岁。
留下两个儿子刘辨和刘协,本来刘辨身为长子,继位皇权顺理成章,可是汉灵帝并不是这么想,他觉得刘辨年幼能力差,外戚势力又那么强大。
这不是又重蹈覆辙走上了自己的老路么,刘协虽然也年幼,但是相对刘辨要聪慧一些,又没有外戚势力的牵制,他当上皇帝大可以独揽朝政。就这样左思右虑了很久,汉灵帝决定大胆一试,他叫来小黄门的太监校尉蹇硕,将刘协托付给蹇硕。就是汉灵帝的这一个错误的选择,给后来的东汉之乱也留下了伏笔。
虽然想法很美好,汉灵帝当时是认为将军权交给蹇硕,这样应该可以控制住何进,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蹇硕离开了皇权的支撑就各种失效了,何进也压根不听蹇硕的。
蹇硕除了自己的人,其余的校尉他也根本调动不了。更可怕的事请就是汉灵帝驾崩以后,十常侍选择站到了以何氏为代表的的皇权一边,宦官集团内部也是四分五裂,这些都是汉灵帝没有料到的局面。
此时的何进也利用十常侍轻松斩杀蹇硕,夺取西园各路校尉的指挥权,至此我们就看得出,并不是十常侍被动的投靠何进,而是此时他们已经给何进送上了一份大礼,确保何进的外甥刘辨顺利登基。那么怎么后来解决就转变成了何进跟十常侍闹得你死我活的局面呢,何进怎么就又被手无寸铁的十常侍给斩杀了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就是在当时豪门氏族都是一些非富即贵的人群组织起来的。而何氏家族就比较特殊,他们是东汉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自平民的外戚家族。
何进在妹妹嫁入皇宫之前,一直是做屠夫的,她的祖上也从来没有做过官,汉灵帝为什么要一改规则立一个平民的女子作为皇后呢,目的就是为了摆TUO豪门世族对皇帝权力的牵制。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汉灵帝还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皇帝。但是问题是当了外戚家族的何氏他们可不这么想。为了家族的子孙后代,他们必须扎下根来。首先要积极靠拢豪门集团,这就是后来汉灵帝对何进不满的地方。
也同样也是何进后来跟袁绍等人走的很近的原因。对于何进来说,一只脚站在豪门集团的一边一直脚踏在宦官集团的一边。两边都不得罪,起码看起来很平稳。但是其实根本不是这个样子,因为这两边永远都不能得到意见统一。在十常侍之乱开始的时候,就是以袁绍为代表的豪门氏族B着何进来选边站,以斩杀十常侍作为投名状入伙,
所以从事实来讲,这场内乱不应该叫做十常侍之乱,而是叫做袁绍之乱。虽然何进并没有想杀死十常侍的意思,但是为了站队的问题,B不得已只能照做。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手握重兵的何进,最后被是十常侍给杀了呢?
所以,在弄清了各方集团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就很清楚,并不是太监集团不愿意依赖何进,是那何进不愿意收下十常侍。 豪门势力太强大,威胁何进要与十常侍决裂。 论实力何晋可以轻而易举击杀十常侍,但在内部决策分歧的请况下,何晋优柔寡断,犯了一系列错误,被B到最后的十常侍反击防守上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