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读此句,都有一种落泪的冲动,那个时候的人心眼很小,一生只够实现一个愿望,可这个愿望太大,一生都实现不了。
诸葛亮的一生,最大的抱负就是一统中原,可惜,六出祁山,均是无功而返,最后一次还搭上了自己的新命,那么,陪伴诸葛亮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愿望的先锋都是哪些呢?他们的武艺是一个比一个高吗?我们今天来梳理有一下。
前两次都是老将——赵云 魏延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首战的赵云为先锋,这本不是诸葛亮的本意,因为他决定赵云年纪大了,七十多岁的人,实在不适合上战场,他也说过不忍心让他和魏延涉险,不过到了选将的时候,赵云却执意要去,而且根本不听劝,说不要他去他已投撞死,这样以死相B,诸葛亮也就只有让步了。
不过赵云可不是吃人请饭的人,他要去,就是去立功的,所以他力斩五将,武威是宝刀未老,让人感慨不已,但如果一件时期到了非要证明的时候,就难免显得牵强,因为赵云虽然还能砍能杀,但在智谋上去却输人一招,中了敌人的计策,如果不是关兴张苞相救,可能还真有可能回不来。
赵云曾经有过长坂坡七进七出就阿斗的光辉历史,这些让他与张飞关羽等都站在了同一个层次,但是能够在七十高龄依然蔑杀后辈,即使关羽,张飞在世也未必能够做到,说赵云老当益壮是一点也没有夸张的。
第二次做先锋的是魏延,对于赵云来说,魏延是后来者,但在蜀汉的将领中,魏延应该是后辈的前辈,因为在蜀将中赵云这个时候是头筹没有问题,但紧接着就是他了,而他这一个层次,却没有并肩者,也就是说,魏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将领。
第三次和第四次是年轻一辈的见习
好不容易等到了魏将郝昭病得快要死的消息,诸葛亮抓住时机,再出祁山,准备趁这个机会进取中原,这次他除了用魏延之外,开始着力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姜维。
为了稳妥起见,他用魏延来带着姜维,诸葛亮这个时候大概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年龄不小了,应该培养接班人了,毕竟,不管将才还是谋士,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姜维是一个难得的文武双全的将领。
在他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就表现的非常的亮眼,就武艺而言,他可以和赵云拼得不落下风,就谋略而言,他可以一下子就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可见,放在蜀汉将领中,姜维的非常优秀的存在。
不过今天要评武力值,姜维应该还是在魏延之后,因为他虽然可以和赵云抗衡,却也不可持久,而且他在和张翼和王平的战斗中也失败了,所以这个武力值只能排在魏延之后。
至于第四次北伐,诸葛亮直接启用小辈,那就是关兴和廖化,关兴是关羽的儿子,武艺照同辈中算是翘楚,曾经在夷陵之战中TUO颖而出,不过和前辈比起来就不行了,他的武力值可能和王平差不多,不过在人才越来越凋零的蜀汉,他依然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
至于廖化,他以后会是蜀汉的主要大将,但就实力而言,还是没有办法和魏延这些人比较的。后人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其实说的就是他的武力值太低,但一个人的功劳,不能全靠武力值,其实廖化的战果还是很丰富的,由于战场经验丰富,他有秒杀敌将的辉煌战绩。很多比他武力值高的人都没有个这种高光时刻。
最后两次新旧并用
诸葛亮的最后两次北伐,依然在年轻人机会,比如第五次就是用的王平和张嶷,王平就是在大意失街亭中劝告马谡不要错误布阵的那个,如果当时的马谡不是那么自负,听进去一两句,也许街亭就不会丢了。
可见,王平虽然不认识字,但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将领,而且他的武艺还不错,可以和张郃对掐,算是非常可以的了,要知道,在蜀魏后期的战场,张郃可以成为“天下第一”。
至于张嶷,他的武艺可能和王双差不多,魏延斩了王双就声名大燥,可见在当时的将领中,王双应该死是武艺比较高的,不让也不会让大家觉得这是件了不起的事请。
至于最后一次,诸葛亮大概也是孤注一掷了,又一次用了魏延和姜维,这个时候的姜维已经成长起来了,所以不能算是新人,毕竟诸葛亮把他视为衣钵传人,所以他的提高应该很快。
而且,这次诸葛亮死于途中,之后的姜维就直接成为了蜀汉的顶梁柱,可见,此时此刻的姜维,已经是一个可以出师的徒弟了。至于魏延,可以说是蜀汉这个事请最拿的出手的将领,不仅擅长拿捏战场机会,估计战场形势,而且武艺高强,作战经验丰富。
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所用的将领来看,这个时期随着蜀汉第一批武将的凋落,蜀汉的武艺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自魏延以下,都显得差强人意,就是在这种请况下,才会出现七十多岁的赵云一直在征战。
而不让诸葛亮放心的魏延也成为中流砥柱,不过这段时间,诸葛亮最大的收获还是得了姜维,如果没有姜维,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将会更加艰难,即使没有魏国的奇袭,也撑不了多久。
所以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可以说是在有意的培养新生力量,往往会新旧将领交叉着用,让他们飞快的积累战场经验,而他们的武力值,也可以说是参差不齐,诸葛亮也就只是将就着用而已,他们的武力值以赵云最高,其次下来应该是魏延,姜维,王平,张嶷,关兴,张翼廖化。正如俗语所言,廖化真的是其中最弱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