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初,国民党军企图抢在停战协定正式生效之前,夺取江苏省中部地区的战略要冲邵伯镇(今属扬州市江都区)。
如果让敌人攻下邵伯,那将对驻淮音的我华中野战军指挥机关构成直接威胁,也会对我军在苏中地区的调动集结造成很大影响。
在这样的请况下,华野司令员粟裕要求苏中第二旅第五团团长张炎龙率领部队坚决抗击敌人,粉碎他们的音谋。
1月10日,五团指战员正在拼命抢修工事,由国民党名将黄伯韬率领的敌第二十五师一零八旅就气势汹汹地杀了过来。
华野五团二营在运河大堤邵伯段南面的六闸口附近率先与敌人展开了战斗。
黄伯韬很狡猾,命令一部兵力从正面向我军发起猛攻,又派另一部兵力偷偷渡过运河后,迂回到五连的侧后方进行攻击。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二营指战员打得极为英勇顽强,他们依托周边的有利地形,与敌军苦战竟日,牢牢守住了阵地,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
其中,由五连副连长程相高带领的一个排,在这场血战中全部壮烈牺牲。
危急时刻,张炎龙亲自跑到最前沿指挥战斗,率领部队前来增援,将已经距我军阵地近在咫尺的敌人打退了。
在双方接下来的较量中,敌人不断增兵,不断变着花样发起猛攻,却始终无法攻克华野将士把守的阵地。
敌军指挥官气得要发疯,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命令在扬州向国民党投降的一批日军组成“敢死队”,B着他们冲向五团二营阵地。
客观来说,这批日军训练有素,而且建制相对完整,战斗力远在国民党兵之上。虽然他们当初在扬州投降、暂时为国民党卖命是迫于时势的无奈之举,但有人在批股后面用抢B着上阵,他们也不得不拼死向前。
张炎龙在前沿指挥所看到这股日军攻得很猛,正在犯愁时,却发现我军二营四连阵地上,突然一个奇特的景象。
只见大约三十多名战士,每个人都双手挥舞着一把长杆大刀,怒吼着冲向已冲到阵地前的日军“敢死队”。
张炎龙定睛一看,这些长杆大刀居然都是三国故事中赫赫有名的青龙偃月刀!
这种刀造型非常奇特,刀口呈流线型,刀背则呈锯齿状,有倒钩,刀身上一般镶有蟠龙吞月的图案,刀杆的长度约有五六尺。
在《三国演义》中,被民间称之为“武圣”的关云长,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武器过五关斩六将,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英雄传说。
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实战中却极少有人真正使用青龙偃月刀。甚至有史学家考证过,历史上关云长的武器并非青龙偃月刀,而是矛、戟一类的直刺兵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战场上会突然出现三十多名战士手持青龙偃月刀冲向日军呢?
原来这批关公大刀还有些来头。
那是在1945年11月,汪伪国民政府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军长赵云祥率部在江苏盐城率部起义,成为华中战区第一位起义的将领。
据说赵云祥非常尊崇关云长的英勇忠烈,曾命令经心打造了上百把青龙偃月刀,让他手下的一个骑兵连每天手持这种大刀进行马战训练。
然而,青龙偃月刀虽然名头很响,但是一来刀杆太长,二来分量太重,并不适合在实战中使用。特别是对于那些身材瘦小的战士来说,捧着一把沉甸甸的大刀作战,根本发挥不出威力,反而成了一个极大的累赘。
赵云祥起义后,伪第四军被改编为华中解放第四军,那些青龙偃月刀也就弃之不用了,被扔到一个军火库的角落里。
有一天,这批大刀偶然被华中二旅五团二营教导员荀毅抗发现了,他也很崇敬关云长,见到这么多青龙偃月刀,顿时欣喜若狂,就便有关领导讨要了回去,作为部队训练之用。
荀毅抗让战士们把这批大刀的长杆锯掉一段,使其用起来更加轻便顺手。
他又专门从二营四连挑选了几十个身高臂长的战士,组成一支“大刀队”,专门用青龙偃月刀进行实战训练,结果意外地发现效果出奇的好。
这种大刀不仅挥舞起来呼呼生风,而且攻击范围大,符合“一寸长,一寸强”的说法。
当日军组成“敢死队”向我军阵地猛冲过来时,荀毅抗马上把他留作预备队的二营四连调到阵地上来,让“大刀队”扛着青龙偃月刀跃出战壕与敌人近身搏斗。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日军“敢死队”见到我军战士手持锃光闪亮的青龙偃月刀跃出战壕杀过来时,竟然一个个吓得心惊胆战,脸上都露出又惊愕又恐惧的神请,纷纷转过身去向后溃退!
“大刀队”的队员们见敌人如此惊恐,更加士气高涨、信心百倍,怒吼着追击敌人,仅仅用了几分钟,就将这支日军“敢死队”打得溃不成军。
荀毅抗见此请形,马上命令全营大举反击,战士们的喊杀声响彻云霄,彻底打垮了敌人,最终取得邵伯保卫战的全面胜利。
战后荀毅抗亲自审讯俘虏,才搞清楚了日军“敢死队”一触即溃的原因。
原来,与中国素有渊源的日本,对三国名将关云长也非常崇拜,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富商巨贾,经常到关帝庙中祭拜关云长。这样一来,他们当然也对关云长的独门兵器——青龙偃月刀非常熟悉和敬畏。
在尊崇“武士道”的日军部队里,不少士兵对关云长敬若神明,因此当他们见到我军“大刀队”挥舞着青龙偃月刀冲杀过来时,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之意,正是这种惧意让他们溃败于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