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进行到终末期,刘备、曹草等枭雄皆已去世,诸葛亮最大的对手变成了司马懿。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司马懿却认为诸葛亮是逆天而行,只要与其打消耗战,便可让蜀汉军队磨死。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请,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
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道途险峻运粮不便,不再强攻,便又打算干耗着。谁知诸葛亮早有准备,他画出了“木牛流马”的制造图,让工匠们加紧赶制,专门用来运送粮草。
这木牛流马不仅不需要吃粮草,才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运送粮食,掌控他的人还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诸葛亮为了防止司马懿剽窃,还专门在其木舌上设置了机关。而后司马懿果然偷了几个去研究一番后赶制了上千个运送粮草,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计,损粮折兵。
然而,这一仗打完后没过几年,诸葛亮便在五丈原病逝,木牛流马也音信全无。到了现代,甚至还有人认为“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是艺术新虚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三国演义》为了现实诸葛亮总是高出司马懿一筹,肯定会对“木牛流马”有所加工,但《三国志》等众多正史史籍却也记载过木牛流马的存在。
《三国志》中曾6次提到“木牛流马”,比如“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依据《诸葛亮集》中《作木牛流马法》记载:“木牛者,方腹曲头,一尾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则否......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
由此可见,“木牛”和“流马”是两种不同的粮草运输工具,而且文献记载的木牛流马的各个部件都十分详尽经确,不可能是杜撰。遗憾的是,史籍中的文字描述虽然详尽,但却没有将木牛流马的模样画下来,考古这么多年,也从未见过所谓木牛流马的设计图。
有人认为木牛流马之所以会失传,是因为其过于笨重,只能用于应急,却不实用。但却也有认为,或许木牛流马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模样已经发生了变化,叫法也已经不同了而已。
如今,大家都乐此不疲地想要设计出传说中的木牛流马,不同的版本已经有了好几十个,倒是考古界的一件古文物让木牛流马的真相变得更为明朗。1982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一建筑工地的工人在施工场地挖掘出了一个大墓,墓葬中出土了七八个大箱子,可箱子里不是金银珠宝,却只是3000多片碎陶片。
当时,当地的博物馆不具有修复这样一件大型文物的条件,大家也都不知道这些碎陶片原本的模样,于是这个“三千M阵”一直在收藏室中躺了十几年。直到2000年,四川省成都市杨升庵博物馆终于下定决心,要将这些碎陶片修复。
令人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三千多片陶片最后竟变成了一具三轮马车。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三轮车”也只存在于文字记载中,而并没有考古实物。而且这辆“陶三轮”的模样与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描述十分相似。
经过检测,陶三轮存在的年份比诸葛亮使用木牛流马的时候还要早100年,难道陶三轮就是木牛流马的原型?千年前的古人也早已给出答案,北宋“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如此写道:
“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宋代高承也在《事物纪原》中直接写过“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也就是说,“木牛”是有前辕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车,它们不但没有随着历史消失,反而还逐渐演变成为了更加适用各种地形的小推车,导致如今的人们为了“木牛流马”到底是机械式还是车轮式,是独轮还是四轮而争论不休,但科技却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在向前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