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云海万凡摄
宋理学宗师朱熹像
半亩方塘一鉴开 朱熹许是诗玉峰
磐安玉山台地方圆三百里,地处婺越台交壤之枢,在宋时称婺之东阳玉峰,“半亩方塘一鉴开”在玉山就有这么一口半亩大的方塘,此村八百年来就叫方塘村,其时村里有朱熹的学生并中了进士。尔后在玉山台地山乡之地,出状元、中进士,功名迭出不穷,科甲连绵不断,南宋时期百年间出了四十多位有功名的进士举人。
理学宗师朱熹好风水玄学,喜欢游历山水授讲理学,据现有考证佐文,宗师曾到过邻近的郭宅、东川等地授学并留有讲学遗迹和墨宝朱印等。这里有几首宗师的山水诗,恰像是描绘玉山之山川地貌特征,或许理学宗师曾在玉山游历授学传道。在此释之成文作抛砖引玉,供方家佐考为实。以使程朱理学续放彩,台地山乡长生SE。
玉峰山万凡摄
(一)温 泉
连山西南来,中断还崛起。
干霄几千仞1,据地三百里。
飞峰上灵秀,众壑下清美。
逮兹势力穷,犹能出奇伟。
谁燃丹黄焰?爨2此玉池水。
客来争解带,万劫付一洗。
当年谢康乐,弦绝今久矣。
水碧复流温,相思五湖里。
这首被后人名题为《温泉》的诗作,是宋朝一代理学宗师朱熹(1130.9-1200.4)描写山川地貌的山水诗,细细品味前半首诗意的考察恰似玉山台地来龙去脉之山川形胜的描绘。连绵的山脉从西南方的大盘山而来,中间低断了一丛又巍峨地崛起形成了玉山台地。周边群山高入云霄有几千仞,据地一周约有三百里方圆。玉山的西南端玉长坑村到东北端后张村及北端青石渡村,有一百多里路,其玉山台地区域约为三百里方圆。若游历时一路沿着绍兴嵊县剡溪溯水而上,崇山峻岭上有灵秀飞峰,下有清美溪流。待到玉山台地这里地势平坦,犹出了奇伟之境。
后半首的语境联想犹如千年前南宋时繁华的临泽官宦人家,利用冬暖夏凉的山界塘、台门里等泉水建池淋浴欢快生活的历史请景。猜想当年(东晋)绍兴上虞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带着一百多人,从曹娥江沿剡溪溯源探寻曹娥江源头,来到这里后再去临海郡,失传已经很久了。这里的水碧绿又温暖,更使诗人想念起曾经游历的五湖四海之水。
临泽——今浙江磐安玉山镇林宅村也。古临泽地处玉山台地的中心地带。山峦文秀、土地肥沃方圆十里有余,现所辖自然村有林宅、马山塘、小溪头、茔石仓、台盘、上蒋、里黉门、飞凤山、大界牌等十多个自然村,现有居民一千六百多人,有李、葛、胡、汤、蒋、张、潘、周、赵、厉、吕、王、何、林等十多个姓氏构成。这十多个姓氏居民中,根据《泮南葛氏宗谱》、《玉峰胡氏宗谱》、《东南湖胡氏宗谱》、《东阳木香李氏宗谱》等有关家谱记载,临泽现有居民姓族中,最早迁居的是南宋时工部尚书葛洪的后裔葛天祥,字宗应,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后)从东阳南马葛府村迁徙临泽。再有东阳东南湖的胡亨祺在明思宗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后)迁居临泽。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断断续续有蒋、李、汤、厉、王、张等姓氏从各处迁徙复垦而居于临泽繁育生息发展,这样自明朝永乐年间起临泽一方水土又开始渐进恢复养育着一方世间人文而显勃勃生机。这其实是临泽明季之后的历史,临泽更有在这明朝之前的繁华灿烂文化史。
临泽历史档案馆
据清道光版《周氏宗谱》记载,周氏十五世孙周济在宋时延佑戊午年的《周氏宗谱序》中所述“吾家自鼻祖兵府君徙居淮岩,虎府君徙居玉峰,旺府君徙居榠楂奥,曰名家者文言也,阅五世孙道之,茔石仓本宗派其允独昌,支流蕃衍,沃田亩以万计,卜筑延蔓可十里,以武弁曳金紫,文学登科,预计偕若干人诗书礼义为乡里冠”。以及教生杜伟元在清康熙戊午年撰的《周氏迁派里居纪名序》“周氏之族,在昔拖紫曳金溢於朝,宁盛称阀阅名家。到今云流星散遍于州,闾尽属乔门世系。淮岩肇始,临泽发祥”。等分析研究认为,在唐宋时的临泽,以周氏为主的居民人口众多,“卜筑延蔓可十里,以武弁曳金紫,文学登科”,社会经济发达, 在朝为官之士众多,特别是在《金华市志》和《磐安县志》所记的“嘉定元年武举进士第一人,任至合门舍人的武状元周师锐(1182-1231)”的应运而出,标志着玉峰临泽的社会经济文化在古历史上应当是达到了一个繁华的顶峰时代。更是标志着临泽周氏人家在宋朝时曾经的繁荣昌盛。
后随着元兵南进南宋的灭亡,杨镇龙进兵玉山,抗元政府“大兴国” 在古临泽的建立,以遭元兵三次血洗“大兴国”国都所在地,玉山临泽作为战争重灾区,其地方文化经济中心也随之悲壮消亡而成一片荒凉之地。直至一百多年后的明永乐年间才有逃奔或无处落脚之人,胆大地在此荒无人烟、神出鬼没之地开荒谋生发展。在临泽山川上的记忆也只留下一些唐宋时的厅基丘、台门丘、祠堂丘、黉门、庵堂基、前周、东周、西周等等古地名或古遗址。
万凡
岁次壬寅初夏
公元2022年5月
注:
1干霄、千仞高入云霄。形容极高或极深,古以八尺为仞。
2爨cuàn,烧火做饭:分居各爨。灶:“客传萧寒爨不烟。”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演戏:“夫优伶爨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临泽状元林公园万凡摄
玉山云松(中式油画)厉香岳作
编辑排版:厉益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