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二百多年前前后后册封的藩王成千上万,基本上都是朱元璋的后代。为什么说是基本上?因为在这些藩王中有一个特殊的藩王并不是朱元璋的后代,这个藩王就是靖江王。
明朝藩王分为两种,一种是亲王级别最高,这个藩王王号就是一个字,例如“秦王、燕王、宁王”等等;第二种是郡王,王号是两个字例如“高阳王、庆成王”等等。
靖江王是郡王,不过他是明朝最特殊的藩王,一个特殊是因为他并不是朱元璋的后人,而是朱元璋大哥的后人,第二个特殊就是他在明朝待遇特殊,虽然是郡王,但是和其他郡王不一样,他是介于亲王和郡王之间的一个藩王。
靖江王的始祖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当年朱家因为天灾人祸一晚间家破人亡,朱重四和父母一起病饿而死,朱元璋出家,朱重四的儿子朱文正随着母亲外出逃荒。
朱元璋在投靠郭子兴建功立业的时候找到了朱文正,因为亲人死地死跑的跑,所以朱元璋很重视朱文正。而朱文正也没有辜负叔叔的期望,他带领大军坚守洪都八十多天抵抗陈友谅,为朱元璋最后取胜立下大功。
不过这次立功后,叔侄分道扬镳,谁都怀疑对方,最后朱文正败下阵来,被囚禁蹊跷地死去了。
朱元璋在侄子死后于心不忍,于是优待朱文正的儿子,在洪武三年大封皇子的时候,册封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封地桂林,并且特殊照顾给于亲王的待遇。不过朱守谦不是个老实人,他为人暴虐,胡作非为,最后被朱元璋废了两次死在了南京。
朱元璋虽然对朱文正父子很失望但是他不忍心让大哥这一脉断绝,于是让朱守谦的儿子朱赞仪为靖江王世子,放在身边教育,准备日后继承爵位。
建文二年,朱赞仪被册封为靖江王,永乐元年朱棣夺取皇位后,对这个侄孙没有什么好感也没有什么不满,毕竟二人关系已经远了,于是就承认这个建文帝册封的藩王,并且让他去桂林就藩。而朱赞仪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他一改爷爷父亲的骄横,“恭慎守法,好学善书,爱人以保福”,被称作贤王。
永乐六年,朱赞仪去世,他的庶长子朱佐敬成为了第三代靖江王。
朱赞仪被称作贤王,可是朱佐敬却一点没有继承父亲的贤王基因,他在位五十八年,是靖江王历史上在位最长的藩王,但是他留下的却是贪财好利和兄弟不和互相攻击的名声。
朱赞仪死的时候,朱佐敬只有四岁,本来朱佐敬这个人天资非常好,成年后是当时有名的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经通,并且善于写文章,在桂林留下多篇文章被后人评价 “通篇行书,字字经神”。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朱佐敬必然会成为明朝一个声名鹊起的文学家,一个被后人评价甚高的文人,可惜的是他出身藩王,这种环境最终毁掉了他。
因为父亲的早逝,朱佐敬早早继承了藩王王位,成为桂林地位最高的人,自然无人敢管,因此他骨子里爷爷的那种狂妄开始复苏。
本来朱元璋规定靖江王是郡王,但是待遇是亲王级别,虽然后来因为关系疏远,待遇不能比朱元璋时代,但是鉴于他的特殊地位,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皇帝还是有给与了很多照顾。不过朱佐敬并不满足,他对朝廷那点俸禄看不上眼,这点俸禄怎么够自己使用,于是他经过研究找到一条致富的方法。
朱佐敬每年的俸禄最后规定是米一千石,而且是不打折扣的给。但是朱佐敬却找到负责这件事的布政司表示不要米还是给钱吧。“不受米”
广西布政司一开始听了很高兴,毕竟这样省事。没想到朱佐敬却狮子大开口直接要求按照市场三倍付款。“计直索钱”
广西布政司没有办法,毕竟朱佐敬是宗室,他们得罪不起只能付款。虽然按照市价三倍拿到了钱,但是钱还是不多,于是朱佐敬开始了自己做生意让钱生钱。
朱佐敬马上把这笔钱投入到私盐行业,利用王爷的身份倒卖私盐,由于他的身份,自然无人敢管,因此他大发其财。
光是贩卖私盐在朱佐敬看来赚的钱还不多,他还开始倒买倒卖。例如派人去江浙购买当地特产绫罗绸缎然后运到越南贩卖,然后购买当地的夜明珠等物品回来到南京杭州等地贩卖。朱佐敬这种商业头脑让他发了大财,但是却让国家蒙受巨大损失,让桂林江浙商业大受打击,因此使得桂林江浙百姓怨声载道。
虽然皇帝一再收到控告朱佐敬非法行商、投机倒把、利用身份搅乱正常商业行为的事请,但是他并没有什么大错,因此皇帝也只能批评了事,于是朱佐敬迅速成了朱家贪财的形象代言人,让其他宗室无不羡慕嫉妒恨。
朱佐敬通过自己“商业运作”让自己成了宗室首富过上了奢侈的生活,可是他的生活却不如意,最终因为和兄弟失和丢了大脸,成为宗室笑话。
朱赞仪有两个儿子,长子朱佐敬,次子朱佐敏。朱佐敬自然继承王位,成为靖江王,按照规定朱佐敏应该降一级成为镇国将军,这是朱元璋的规矩。
可是在实际草作的时候,朱棣却没有同意,他倒不是不同意朱佐敬成为靖江王,而是反对朱佐敏成为镇国将军。
朱棣认为靖江王不是太祖的后代,在爵位继承上理应和太祖之后不同,靖江王无法改变,那就改其他家爵位,因此“靖江王子比正支郡王宜递减一等授辅国将军”,因此朱佐敏应该授予辅国将军。
朱佐敏听了大吃一惊,不过他没办法反对,好在辅国将军还算不低,就凑合了。没想到圣旨发下了却傻了眼,不知道是不是朱棣不喜欢他,在圣旨里居然又给他降了一级变成奉国将军,这已经是宗室将军里最低的了,下面就是一堆中尉了。奉国将军和郡王待遇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啊。
朱佐敏越想越气,天高皇帝远他也没得罪皇帝,为什么却一再降级,他实在想不明白,因此他去找大哥,希望大哥帮自己去求求请。
朱佐敬面对弟弟的请求却很为难,因为他知道自己虽然是郡王,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太祖的后代,现在和皇帝关系太远,他根本说不上话,皇帝根本不理他,因此他只能拒绝了弟弟的请求。
没想到朱佐敏却会错了意,认为哥哥是故意的,于是反驳了大哥,随后这对兄弟吵了起来,最后不欢而散。
本来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几天后,在桂林城出来了一个传单,里面记载了一些靖江王妃的谣言。朱佐敬看到后大怒,他不能容忍有人诬陷自己的妻子,于是下令调查,结果始终没有调查出来结果。
朱佐敬于是想起了之前他和朱佐敏的争吵,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这一切都是朱佐敏干的,自己就因为没有帮他,他居然这样侮辱自己。于是他派人将朱佐敏的女仆刘信抓了起来,派宫人将朱佐敏的家砸烂拆毁以解心头之后。这样还不够,他举报朱佐敏私下里和两个出身不明的女人私通,并且打死五个手下,可以说是不把朱佐敏整死誓不罢休。
面对大哥的赶尽杀绝,朱佐敏没有沉默,因为再不行动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他马上举报朱佐敏身为郡王,不尊礼法,违规为女儿修建坟墓,不经皇帝批准擅自出城等等,同时还加上许多自己臆想的事私造赭黄叚匹,赐给王妃绣日月龙凤衣,私造六百余条金银战杆镖抢,暗中对朝廷不满,反正条条是谋反大罪,也要整死他哥。
朱佐敬得知弟弟的举动后害怕了,毕竟朝廷自从靖难后就意图削藩,恨不得藩王越少越好,别人不说,他这个外系藩王不管有没有谋反只要有人举报一定会被处理的。因此朱佐敬想要保命,他知道现在朝廷里说得上话的事“三杨”,于是派人给三杨之一的杨荣送去六根金条,让他帮助自己。
此时明英宗朱祁镇早就接到了这对兄弟互相举报的奏章,他早就知道了这对兄弟互相举报的实请,朱佐敬对弟弟是诬告,朱佐敏对哥哥是有真有假,反正都不是好东西。朱佐敬是“昧心造伪”,朱佐敏是“昧心造祸”
最让他恼火的是朱佐敬给杨荣送礼,皇帝都知道了给杨荣送礼有什么用。于是他给朱佐敬下了一道圣旨痛骂他一顿。癸亥,贻书靖江王佐敬曰:“王遣千户刘顺赍奏分析奉国将军佐敏诬诉之事。朕览之,已悉其本末矣。王何以又出奏槁二纸付顺?既与顺银十四两,又以黄金六条,令顺送与杨荣学士,方便其事。王以为朝廷之事,皆出臣下乎?”
虽然这起事件都是由误会引起的诬告,皇帝也不想过多参与他们兄弟的纠纷,看在亲戚面子上对双方都进行了批评,于是这件就此了结。
虽然这起事件以皇帝和稀泥完结,但是靖江王兄弟不和互相诬告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使得全国宗室都在等着看靖江王的笑话,恨不得再来一场,而靖江王兄弟也不负众望马上上演了第二次闹剧。
朱佐敬虽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但是毕竟丢了脸,因此他特别恨朱佐敏,时刻想着把朱佐敏干掉,没想到把柄很快就来了。
朱佐敏地位不高,而且没有大哥做买卖的脑子,为了挣钱他只能走歪门邪道,于是联合了堂兄弟另一位奉国将军朱佐达和仪宾陈广等人在自己府内聚DU获利。朝廷对于宗室这种行为严厉禁止,朱佐敏知道后马上上报,因此朱佐敏很快受到了处罚。
朱佐敏对于大哥的落井下石痛恨不已,于是他再也不认这个大哥了,从此再也不按规定拜见大哥。而朱佐敬更狠,他动用了郡王特权报复,就是不给朱佐敏儿子请名、请封。
明朝规定宗室子弟出生后必须由所属藩王上报朝廷,朝廷会以皇帝名义赐给名字,等于登上了皇室户口,然后才有权利享受应有的待遇,获得相等的爵位,才能结婚。如果无法请名请封,那就是没有户口的人,什么都没有。
朱佐敬公报私仇,你朱佐敏不是不来拜见我吗?我现在不管你儿子,看你来不来求我!
这一招果然够狠,朱佐敏也受不了,没办法,他不能就这样看儿子受罪,于是只能舍掉面子去求大哥。
没想到朱佐敬看到弟弟低三下四地来求自己,心里是真高兴,他要彻底击垮朱佐敏,于是故意刁难朱佐敏,你不是不求我吗?怎么现在求我来了,晚了,随后将朱佐敏赶了出去。
朱佐敏为了儿子已经服软了,没想到朱佐敬还是不依不饶,他实在受不了了,于是跑到广西总兵官、安远侯柳溥那里要求前往京城找皇帝告状,让皇帝给自己伸冤。
柳溥自然不能让朱佐敏离开于是只能上奏皇帝。这让明英宗很生气,怎么这对兄弟还没完没了了,在得知事请详请后,他下令赐给朱佐敏儿子名字并且封为镇国中尉,随后发出圣旨批评朱佐敬 “祖宗大法具在,朕不敢以偏私废公,今得彼奏云因请授二子名分,亲衣启王。王怀旧嫌,不容入见,亦不为奏达。又同各将军率二子赴府谢过。王复不纳,止令纪善宣旨谕责。彼请不能通,故衣来京陈诉,别无他请。观彼乃固僻不通之人。因王拒绝之甚,衷请不平。衣求开释,余皆服过。已敕令回府,改过自新,务尽逊悌之礼。王亦宜体念同气至亲,曲加容忍。消释嫌怨,和睦相处。”
这道圣旨已经带有威胁的含义了,朱佐敬看到后也害怕了,再加上长子早逝,悲伤的朱佐敬实在没工夫惹是生非,于是他不敢再找朱佐敏麻烦了,朱佐敏也看到了哥哥的权力也不敢再找哥哥的麻烦了,于是兄弟二人最终老死不相往来,实现了“和平”相处,这段兄弟互相举报的笑话从此了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