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了北伐,其中第四军的12师和独立团担任全军的先遣队,先是光复湖南,然后连取汀泗桥、贺胜桥两处战略要地,打开通往武汉的门户,进而攻占武昌,因赫赫战功令第四军荣获“铁军”的称号。而这第四军的军长就是今天所讲的主人公李济深。
辛亥革命立大功
1885年,李济深生于广西苍梧县一个书香门第。六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并送他进入学堂读书。
在李济深成长的年代,满清统治摇摇衣坠,国内时局动荡,西方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华夏民族到了空前危机的时刻。
一些不甘屈辱,觉醒的中国人开始奋起反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那个时代有为之士的最强音。在这种大环境中,李济深也在内心深处萌发出奋发图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大志。
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19岁的李济深弃笔从戎,报考了两广陆军中学,三年后又被选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接受高级军事教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李济深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加入反清队列中。
武昌起义爆发当天,他就听说清廷要派出一批清兵乘坐火车南下镇压起义。他立即联合二十余位同学,用紧急筹备的炸要包,将保定附近的浏河铁路桥炸坏,粉碎清军南下的计划,保证了武昌起义的顺利进行。
数月后,李济深得知广东军政府开始北伐,就赶到上海面见军长姚雨平,要求加入北伐军。姚雨平对于李济深的事迹早有耳闻,何况他又是保定军校的高材生,当然双手表示赞成,任命李济深为军部作战参谋。
事实证明李济深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他为筹备作战计划,亲往前线侦查地形、选择最有利的行军路线。在作战计划制定完毕后,他主动要求赴前线指挥,短时间内就连续在固镇、宿州、徐州三地击败清军。
津浦线主战场的胜利,更是机励了其他各路北伐军,在强大的攻势下,最终迫使清帝退位。北伐结束后李济深被提拔为22师参谋长。
担任蒋介石的副手
民国建立后,李济深辞去军职,进入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职。他在陆大任教的五年里,培养出一大批高级军事人才,如徐永昌、黄旭初、薛岳、陈诚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国民政府首屈一指的大人物,所以李济深在军政界的威望很高,被誉为“全国陆军皆后学,两粤名将尽门生”。
1921年初,李济深回家探亲时,顺道拜访老朋友邓铿。邓铿时任粤军参谋长兼一师师长,在邓铿的劝说下,李济深对三民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决定跟随孙中山。
李济深南下后,先是帮着邓铿整训粤军一师,消除一师的旧军阀恶习,同时展开政治文化教育,从思想上改变他们。与此同时提拔了军中一批有才干的将领,半年后一师成为粤军战斗力最强、素质最高的部队。
此后数年,李济深跟随孙中山平叛两广,统一广西,结束当地十余年来的军阀混战时局。后期协助廖仲恺筹建黄埔军校,除了资助三万元和一批武器装备外,还将身边的一批得力战将调到黄埔担任教员。
在李济深的大力支持下,1924年6月黄埔军校成立。一年后粤军一师扩编为第四军,李济深担任军长。
1926年4月,李济深兼任黄埔军校副校长。北伐时期,总司令蒋介石赴前方指挥战斗,李济深令副军长陈可钰率12师、10师和独立团参加北伐,而他留守后方,代行总司令职权,此时的李济深是蒋介石的副手,其地位之高由此可见。
建国后当副主席
北伐结束后,蒋介石渐渐掌握军权,开始破坏两党合作,李济深也曾跟随他干了些错事。但他在认清老蒋后,两人渐渐分道扬镳。
而老蒋对于李济深的表现也十分不满,曾在1929年和1933年两次“永久开除”李济深的党籍。
1937年抗战爆发,几次大型会战后,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相继陷落,日军占领了中国半壁江山。为了进行持续战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八路军、新四军不断开辟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我军的迅速发展引起蒋介石的警惕。
而李济深四处斡旋商谈,尽可能避免两军冲突,巩固统一战线,还利用自己的威望为新四军、八路军募捐了大笔钱款和物资。
1946年,蒋介石曾三次要求李济深来庐山,但见面后,李济深劝蒋要为国家民族着想,广大民众期盼的是久违的和平,但对此老蒋未发一言。有了这次经历,李济深对蒋彻底失望。
1947年5月,蒋介石第三次将李济深“永远开除党籍”,而此时李济深正在香港筹建民革。1948年元旦,民革成立后,李济深担任常务主席。
1949年1月,在周公亲自安排下,李济深乘船抵达大连,后转道来到北平,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30日,李济深与朱老总、宋庆龄等人当选为人民政府的副主席。
建国后,在李济深的提议下,相继成立了中国画院、北京棋艺研究社,为保护文化遗产贡献了一份力量。
1959年10月9日,李济深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