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的标志新旗帜,国旗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国家。因此,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旗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存在。
而我国第一次有国旗的概念,最早是在晚清时期。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在频繁遭到侵略之后,李鸿章已经成为了“和谈桌上的常客”。
每当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国家随风而动的旗帜就像一根刺一样深深扎进了李鸿章的心里。后来,在他的推动下,清政府也设计了自己的一面旗帜。那就是黄龙旗。
当时朝鲜还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是清王朝的藩属国之一。旗帜这样的东西对他们来说珍贵无比,得知清王朝有了第一面国旗之后,朝鲜便向清王朝请求共用一面旗帜。
但我方明确拒绝了这个请求,并主动为他们设计了另外一面旗帜。而这面旗帜上还写有8个汉字,那就是“大清国属高丽国旗”。
黄龙旗
晚清之前,在闭关锁关的政策下,清王朝与外界可以说几乎没有往来。在这种请况下,没有什么外交场合的他们就更加不清楚国旗代表的意义。
而这一切发生改变,是在1840年中国大门被强行打开之后。
1856年,英国领事馆在悬挂完英国国旗之后,当即找了一个借口,声称广东水师侮辱了英国国旗,严令清政府给予赔偿。而1862年,英国舰队又以中国船只没有悬挂国旗、自己没能判别对方身份才引起冲突为由,拒绝为此事负责。
三番几次,清政府都因国旗问题在外交领域吃了大亏。这使得1888年,李鸿章再一次坐到对外和谈的谈判桌前、望着西方国家面前放置的独属于自己的国旗的时候,思绪万千。
在这之后,一封奏折就从李鸿章手里递到了慈禧的手上。李鸿章在奏折中明确提出了希望可以确定一面能够代表清政府的国旗的诉求。而慈禧最终也把这个任务交付给了李鸿章。
在确定清政府第一面旗帜这件事请上,李鸿章显得格外郑重。没过多久,他就把自己仔细审核过的几个方案都递交到了慈禧的面前,由她来做最后的拍板。
而慈禧选中的正是底SE为黄SE、图案为一条青SE龙正在追逐红日的旗帜。这面旗帜就叫做黄龙旗。
朝鲜请求共用黄龙旗
慈禧之所以选中黄龙旗,是因为当时的“黄SE”和“龙”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在封建王朝里,“黄SE”是皇帝的专属颜SE,而龙也是皇帝的指代。
因此,将黄龙旗作为清政府的第一面旗帜,也是完全能够想象的事请。此后,只要有清政府出席的外交场合上,就能够看见黄龙旗的身影。
而黄龙旗也引起了当时一个小国的注意,这个小国就是作为清王朝的藩国之一的高丽国,也就是后世的朝鲜。
和之前的清王朝一样,没有国旗的朝鲜在外交场合上也时常受到限制,沟通起来十分不方便。因此,朝鲜国也迫切想要拥有自己的国旗。
这个时候,一直对接朝鲜的一位清朝官员就给朝鲜使者提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就是由朝鲜使者向清政府请命,请求沿用黄龙旗作为朝鲜对外往来的旗帜。
而这位朝鲜官员听到这里也觉得很有道理。他认为和清王朝共用黄龙旗,对朝鲜来说会是一份很好的荣誉,因此他很快就找到了李鸿章,向他表达了这个想法。
这位朝鲜使者同时还表示,如果清王朝不愿意让朝鲜共同黄龙旗的话,也请其允许朝鲜在黄龙旗上加一些祥云来表示区别,以示朝鲜对清政府的尊重。
藩国保持和宗主国一样的步调,在李鸿章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请,因此当朝鲜使者提出要共用黄龙旗的时候,李鸿章就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很快就允许朝鲜派官员专门来中国学习黄龙旗的制作。
然而,这一消息传到慈禧耳中的时候,慈禧却出人意料地作出了否决。
在其他清朝大臣看来,朝鲜想要悬挂清政府的国旗,是对清政府的拥簇和尊重,然而,在慈禧看来,朝鲜只是清政府的一个附属国,由它来悬挂清政府的国旗,是一种不顾尊卑的举动。最终,在慈禧的介入下,朝鲜只能放弃这一想法。
朝鲜国旗
朝鲜迫切想要制作自己的国旗、甚至生出直接沿用黄龙旗这一想法的原因,就在于它很快就要开放通商口岸,和其他国家开始经济上的贸易往来。而当国与国之间开始往来的时候,国旗就显得十分必要。
比如1882年将要与朝鲜正式签订通商条约的时候,美国还特地提醒签署现场上必须悬挂有各自的国旗。
这个时候,仍旧没有国旗的朝鲜不免十分被动。为了成功签署条约,无奈之下,朝鲜代表团临时在军舰上赶制出了一面画有太极样式的国旗,并在报给清朝官员过目之后,正式悬挂在了签署现场。
而这面临时赶制的国旗在完成应急的作用之后,很快又被朝鲜收了回来。
之后,清朝官员主动为朝鲜设计了一面正式的旗帜。在避开藩国使用龙图腾这样的忌讳的前提下,从中华文化出发,清朝官员为朝鲜重新设计了一版以五行八卦图为主调的旗帜。
李鸿章在审核的时候,专门在这面旗帜上加上了8个字,也就是“大清国属高丽国旗”。就这样,在之后的外交场合上,朝鲜一直使用着这面旗帜。
而等到20世纪初清王朝覆灭后,朝鲜才把国旗上的8个字给删去了。
小结:
作为清王朝的藩属国,朝鲜为对清政府的拥簇,有意与清王朝共用黄龙旗。然而,慈禧以“不分尊卑”为由将这个请求驳回,因此清朝又重新为朝鲜设计了新一版国旗。
李鸿章还特地在这面旗帜上写下了“大清国属高丽国旗”这8个字,以此来彰显两国之间的从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