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中华上下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船的历史就有两千多年。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不但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形成网络状,还拥有绵延的海岸线,这都为船业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中国关于航海最早的记载在司马迁所写的
《史记》
之中,就是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国祚绵长,就派遣徐福出海寻求仙要的事迹。不仅在发展上历史悠久,中国的造船技术也一直在世界上与同期国家相比较处于领先的状态。
1846年生产的耆英号仍然代表着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最高的技术水平,这条船却被一位低调的英国商人买走。
当时中国是明文规定不允许对外出售船只的,违者杀头都是小事,而英国人甚至不惜违背中国禁令都要以身试险去买这只船,可见其居心不良。
耆英号用两广总督耆英的名字命名,全船由柚木制作,长近五十米,宽及十米,排水量高达八百吨。这条用于沿海贸易运输的商业用船从广州出发,因天气原因在纽约暂时停泊一小段时间。
从波士顿再次起航,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横穿大西洋,直达轮敦,这个速度在当时可以算是名列前茅的。在英国引起一番轰动,英国人们纷纷好奇来看这艘来自东方的船。
最后竟然还惊动女王率领一众大臣登船参观。
英国之所以如此重视耆英号,是因为它的规格是严格参照当时中国水师最先进的战船来要求的。
事请的起因是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此举严重损害英国的利益,英国发动历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朝惨败告终,清朝与英国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清朝的负责人正是耆英。
英国虽然赢得战争,获得割地和赔偿,同时也明白清朝正憋着一口气,真正实力和潜力还没完全展示出来。清朝此前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将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视为尚未开化的蛮夷,道光时期清朝虽然没落了,但还不至于没有一战之力。
这次战争失败,并不能够一下打破清朝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根深帝固的刻板印象,反而还觉得自己很丢脸,等以后有机会肯定要找回面子的。
现在的人们已经知道后来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清朝一直到最后都是没有机会找回面子,而且还越来越屈辱,可当时的清朝和英国都无法预知未来。
为了防患于未然,英国积极做好与清朝下一战的准备,英国认为有必要认真地去研究清朝水师的具体请况。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随后英国人不顾中国禁令,花高价秘密购入耆英号,研究清朝水师的新式兵船结构,等英国详细研究完耆英号后,判定以清朝的实力根本不足为惧。
耆英号也就毫无用武之地了,被拆分后制作成两艘体积较小的船只,仅供轮渡使用。不管怎样,耆英号是首支驶达欧洲大陆的中国船只,在当时可是明文禁止出售的宝贝,而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宝船要比耆英号更加声名远播。
根据欧洲传教士的说法,中国的陛下一声令下顷刻之间集结的船只数量可以从中国本土排到马六甲海峡。相关专家研究也表明,当时明朝的造船技术要领先世界百年。
仅从排水量这一重要数据就可以证明这一观点,相关出土文物中记载郑和宝船的排水量可达两千五百吨,晚于郑和下西洋八十余年之久的哥轮布,所用船只排水量最高才一百吨。
可惜,由于倭患严重,明朝不胜其烦,干脆就实行海禁政策,清朝时期延续前朝的这一传统,甚至还更加严格。这导致中国造船相关的技术逐渐衰落,最终落后于世界。
地理大发现和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都推动着欧洲造船技术的变革。欧洲掀起的殖民热也让造船不止停留于商用阶段,争夺殖民地势必要打仗,对战船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
在中国造船技术几近停摆的时候,欧洲地区,特别是英国,正处于蒸汽机问世的前夕,随后以蒸汽作为动力的铁甲战船所向披靡。日不落帝国的海军威名赫赫之时,清朝还在用木
制
帆船。
英国在了解清朝实力后,越发肆无忌惮,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在美俄两国的默许之下联合法国再次向清朝发动战争,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转头又在清朝面前做起好人,两头得利。
俄国对清朝说可以帮助清朝从中斡旋,甚至出兵援助,但是这个忙也不能就这么白帮,总要给一些好处的。此时焦头烂额的清朝也顾不上那么多,就答应将北方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俄国。这场战争以《北京条约》的签订而结束。
参考文献:《明史·郑和传》,词条:《郑和宝船》、《耆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