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章头部
对联,古时候又称“桃符”。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或许我们大部分人对于对联的了解并不算深,仅局限于逢年过节挑选的一对切合节日风气的对联。
事实上,
对联的用途远不止于此,贺喜、挽联、自勉、言志。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联的出现。
而在古代,对联更是最直观展现才子文学底蕴的试金石。
在唐时,对联文化已经在文人雅士之间大为流行。
而在武则天这位女皇帝也很喜欢对对子,在闲暇时,武则天常和大臣们一道互作对联。
历史上曾有一段关于武则天对对子的轶事,
武则天给出上联:
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满朝文武冥思苦想,却无一人能答得上来下半联。
可一对姐妹花却欣然作答,给出的下联让全场拍案叫绝,更令龙颜大悦,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
更令人生奇的是,
这对姐妹花大的不过十三岁,小的更是才九岁的女童。
那么,这对姐妹是如何巧妙作答,讨得武则天欢心的呢?
张兰张芳少年成名,成年后又是否大放异彩呢?
天才姐妹花妙对对联
武则天天元年间,在处理完一日朝政后,武则天闲来无事和大臣们对起对子。
几轮对对子下来,武则天大悦,而大臣们也给皇帝讲起最近宫外的一件新奇事:
宣化府出了一对女神童,姐姐名为张兰,年方十三,而妹妹名为张芳,年方九岁。
可就是这般年纪,姐妹俩却能文思如泉涌,肚子里的货丝毫不弱于成伦,尤其擅长于作诗联对。
武则天听了,倒也是大感兴趣。
她当场下令,
让宣化府的官员好生相待姐妹俩
,将这对姐妹送到长安城,让自己瞅一瞅她们是不是当真有真才实学。
宣化府的官员受到帝令后,当即通知了张兰张芳两位,将他们一路车马加急送到了长安城。
金銮殿上,
武则天高坐于殿堂之上,堂下是文武百官和张兰张芳俩姐妹。
倘若是寻常孩子,十三岁的年纪还正是懵懂无知之时,怎见过这般场面,早吓得六神无主,不知所言。
可张兰张芳却镇定自若,面对武后提出的问题作答如流。
武则天见了这二女姿态,不由得暗暗称奇。
随后她又提出要和张兰张芳对对子,考考她们的功底。
武后给出的上联是:
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听了上联后,在场的文武百官听到武后给出的上联,却也忍不住起了兴趣。
可苦苦思索又一番讨论后,在场的文武百官却得出一个结论:此下联非有才之士不可对。
此联奇就奇在上联是异字同音联,河、荷、和、何四字同一音。
下联想要对好,不但要考虑到能不能对得整齐工整,更要注意做到同音不同字,只有这般才能称得上好对。
文武百官正在冥思苦想而无所得中,可张兰环视一圈,看到了正在弹琴奏乐的歌女,却突然有了灵感。
随即,张兰稍作思索,胸有成竹地给出了下联:
请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诗歌文学都是讲解灵感二字的,张兰身为姐姐先拿下一局。
她巧借场上琴女弹琴一事,
“请”、“琴”、“清”、“青”四字,也同样是同音不同字
。
且下联的请调也是极为高雅,正合武后的心意。
武则天和堂上百官忍不住复读一遍上联下联,随即感叹:果然是名不虚传。
武则天剧照
随后武则天又问:
“朕再给一副绝对,你们能不能对出来?”
这副绝对的上联是: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上联一出,台下的文武百官却开始烧动起来。
因为不同于上联是初次亮相,此联许多大臣都冥思苦想过,可直到如今,却依旧上联空等下联来。
武则天剧照
相比于前一副对联的上联,此联的难度更大。
之前武则天也曾在聚会时抛出此联让大臣们作对,
可这副对联却难倒了许多才高八斗的学子和文武百官们,因此一直被搁置,成为武则天心中的遗憾。
如今武后见张兰张芳姐妹有大才,忍不住抛出这副对联,让姐妹俩尝试一番。
武则天剧照
此联难则难在三点。
一是十二字长对联,对联讲解上下联每一个字对得恰到好处,十二字长联,无疑是加大了考核难度。
其二,这又是一副同音联,“冰”与“兵”同音不同字,“冻”与“动”同音不同字。
三则是上下联风格意境要求一致。
虽然很多大臣们不抱希望,却仍将目光投向姐妹俩。
姐姐张兰看向妹妹张芳,显然这次她把机会留给了妹妹。
张芳垂下头来,思索了一会后嫣然一笑,给出了自己的下联:
“龙卧隆中隆未龙龙自隆中飞。”
此下联一出,在场大臣们忍不住赞叹:张兰张芳实在是当得上才女之称。
此下联中,
“龙”与“隆”相对应,
上下联字数太多可做拆分,上联拆成“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三个小段落。
讲述的是兵车在寒冬中前行时被冰块冻住,士兵砸碎冰块,兵车重新发动。
而下联则是可以被拆分为
“龙卧隆中”“隆未龙”“龙自隆中飞”,讲
述的则是一段史实:隆中对。
武则天剧照
昔日有诸葛丞相在东汉末年隐居于古隆中,在古隆中的日子里,诸葛亮如同潜于渊,不出世却尽知天下之事。
随后,卧龙诸葛和凤雏庞统的名号响彻天下。
刘备不惜三顾茅庐,在古隆中听《隆中对》而大喜,将诸葛亮请出了茅庐,自此便是龙跃大海。
张芳这副下联,无疑证明了其丰富的文学底蕴和历史积累以及随机应变能力。
武则天和堂上大臣们正是因为看出了这点,才如此看重姐妹俩的才能。
不少人更是感慨:“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真请,被这个小女娃一语道出了。”
武则天剧照
一番交谈后,武则天大喜:赏,并命令设宴招待张兰张芳姐妹。
在宴席上,
武则天显然对年方9岁的张芳起了惜才之心。
武则天和张芳交流中越听越喜,
忍不住抓住张芳的手,问道:
“朕喜你才思敏捷且知礼节,想留你在朕身边,你愿意吗?”
武则天剧照
一国之君赏识自己的才学,想要留自己在身边,这显然是要大力培养的意思。
可张芳听了之后却是默不作声,埋下头来。
武则天以为小姑娘是因为年纪轻,一时之间太过喜悦,以至于不知道说什么好,便说道:
“你默许了,好,就这么定了,你作一首离别诗,送送你姐姐吧!”
张芳听了缓缓起身,可眼中却见不到半点喜悦,反而是愁眉满目,武则天见了忍不住皱眉。
武则天剧照
紧接着,张芳沉吟小刻,吟诗一首: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得一行归。”
此诗一出,武则天顿时知晓张芳的心思。
她无非是因为不愿意离开姐姐,她将自己比拟成大雁,明明去时是两人,可归去时却是一人。
武则天剧照
武则天身为皇帝,张芳自然是不敢直接否决。
可是她对姐姐的依赖,决定了她无法独留在武后身边而不露半点悲SE。
一首诗罢,姐妹俩人已经是泪流满目。
武则天剧照
看穿张芳心中不愿,武则天也有些不忍。
在场大臣们忍不住放下杯箸,细细重吟张芳此诗,感叹道姐妹俩的深刻请谊。
武后一番纠结后,
终究是再度出声:
“同去同归,二女之愿也,看来真是衣去不可留啊!”
随后,武则天赏赐了姐妹俩一些财物,将二人再度送回了宣化府。
武则天剧照
六宫粉黛无颜SE,万国衣冠拜冕旒
纵观武则天一生,这位传奇女子以女子身份登临一国国君之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作为大唐乃至华夏唯一女子称帝的皇帝,武则天自知,未来必定有后人非议自己女子称帝之事。
于是她留下一无字碑,任由后人评判一生功过。
而一生酷爱对对子的武后,在后世皇朝倒也是得了一副后人评价自己的对联。
在钦州武则天庙宇上挂着这么一副对联:
六宫粉黛无颜SE,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是清朝诗人写给武则天的对联。
其实,这位清朝诗人做的是个嫁接工作。
对联的上半部分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尽了武则天前半生为妃期间的角SE:倾国倾城,后宫之主。
而对联的后半部分,则出自王伟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诗中尊贵和威严之SE跃然纸上,
道明了武则天为帝的后半生
:带领大唐享受万国来朝,将大唐推向繁荣昌盛。
武则天死后得到这么一副对联,想必在地下也会感叹又是一副好对。
武则天剧照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还曾有一件和对联有关的轶事。
隋朝时期科举制诞生,大唐将科举制推向顶峰。
而武后执政期间,
便有一位考生赴京赶考,在全国科举考试中拿到了榜眼的好成绩。
殿试通过科举提名,这个考生即将成为朝廷官员,心请也轻松起来。
他听闻了武后喜欢对对子的事,便抛出了自己偶然得到的一副上联。
这副对联仅有上联,写的是:
进古泉喝十口白水。
此上联,源自榜眼郎进京赶考的灵光一现:在进京赶考路上,榜眼郎走得口渴难忍。
正巧经过一处古泉,当即他停下脚步,痛饮甘泉。
武则天剧照
解决了口渴的问题后,榜眼郎却突然来了灵感,就把自己古泉喝水写成了上联。
可再想对出一个下联,却苦苦思索而无所得。
榜眼郎抛出上联和背后的故事后,武则天倒也感了兴趣。
她让在场大臣和刚科举结束的考生们共同作答,答出下联重重有赏。
可不论是当朝状元,还是朝廷上的文武百官,却被这一偶得的上联给难倒了。
上联难就难在“十口白水”,刚好对的上“古泉”二字。
在场的人都不是寻常人,自然看出了难点所在。
倘若不追求这种对应,单纯按对联平仄、字数、内容、词新去对,恐怕众人集思广益,当场能出个十多个对联。
可是加上了“古泉”和“十口白水”的特殊对应,那就难度倍增了。
堂上众人苦想一番后,终究还是坦言无能为力,
武后倒也是起了兴致。
她下令下去,将这一上联告知天下才子,只要有能对得上的,赏赐百金。
消息传出后,大唐朝的才子们都在苦苦为一首对联而冥思苦想。
可令人叹惋的是,举国竟无一人可对的上下联。
一直到今天,这首上联空成了一副绝对,等待后人施才作对。
武则天对对联的痴M以及文人才士的尊崇,不难看出她唯才是举的新格。
不单是对联,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武则天也大力推崇。
大唐还有一位少年神童骆宾王,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一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简洁却又朗朗上口,直到今天依旧被现代语文收录,成为孩子们的入门课程。
骆宾王的神童之名,丝毫不亚于张兰张芳姐妹。
而骆宾王在成年之后,刚好赶上了武则天以女子身份称帝。
在封建思想下,这种做法显然是大逆不道。
骆宾王追随英国公徐敬业讨伐武则天,
一篇《讨武曌檄》直指武则天乃亡国之祸根。
此檄通篇将武则天骂的狗血喷头,其中“残害忠良、豹狼成新、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等字眼,直指武则天的敏感神经。
可是武则天看到此檄后,
却直呼写得好,并表示兵胜后,要留他一命让他发挥才干。
由此可见武则天包容和宽厚之心,以及对有才之士的追崇。
或许,正是因为大唐自上而下对文学的追崇和对文人的尊敬,这才带来了盛世大唐文化上的高度繁荣。
那么,难倒了武则天和整个大唐一个时代的绝对:进古泉喝十口白水,大家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
这是文章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