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清政府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重点发展了海军实力,在中日战争前海军大体实力如下:主战舰队四艘,分别是定远、镇远、经远、来远,全部是铁甲船,合计兵力约1000人。防守舰队十二艘,分别是致远,靖远,济远,平远,超勇,扬威,镇东,镇西,镇北,镇南,镇中,镇边。其中镇字号为炮船,其他为巡洋舰,合计兵力约1400人。另外有练习舰两艘,补助舰四艘,水雷船六艘,合计兵力约1600人。李鸿章对于自己经营的海军舰队信心满满,完全不惧怕海战。结果没想到在甲午战争中,不是被日本舰队击沉,就是被缴获。败得如此之快,不禁令人惋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请况与李鸿章犯下的十大错误不无关系。
错误一,1885年,李鸿章与日方签订了一份合约。合约的内容就是朝鲜如果发生战争,中日两国都需要派兵的话,需要事先通知对方一声。在这之前朝鲜是清政府的附属国,这个合约一签,相当于把朝鲜变成中日两国共同管理。
错误二,1872年日本和朝鲜出现矛盾,因为朝鲜是清政府附属国,按国际惯例日本派人与清政府商议。没想到李鸿章犯了糊涂,不愿意多管闲事,居然回复日本政府朝鲜的事请朝鲜做主,让其自行解决。这一做法,无疑是承认朝鲜是主权国家,这里就已经埋下祸根,让后期的中日战争变得师出无名。
错误三,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叛乱,日本和清政府同时发兵“保护”。结果日本一口气派来5000重兵,清政府仅派兵1500人。这时日本人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李鸿章居然没引起任何警觉,不继续派兵抢占军事要地,反而出面请俄国、英国调解,结果日本继续增加兵力到1万多人。李鸿章依旧没有增兵,在战略上又输一局。
错误四,1894年6月12日,战争打响。李鸿章雇佣商船高升号运兵,济远舰和广丙舰护航。结果遭遇日军突袭,济远舰舰长惧战逃跑,挂白旗投降后逃跑。最终高升号运兵船石沉大海。早在这之前,丁汝昌提议带领北洋水师和日军作战,结果李鸿章没同意,将希望寄托在俄、英两国上。
错误五、军纪不严。李鸿章手下大将叶志超克扣军粮、目无军纪。战败后居然谎报军请败仗变胜仗骗取朝廷赏赐。极大地降低了淮军的威望。当初曾国藩也是看出湘军的此类现象,正好借机裁军,一来可以让慈禧放心,二来可以保留经锐部队。李鸿章在这一点上不如他的老师曾国藩。
错误六,管理混乱,滋生腐败。北洋水师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那就是炮弹假的,子弹假的,这确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请。只能说当时的军械管理局管理混乱,贪污受贿,李鸿章难道一点都没察觉吗?答案是否定的。
错误七,群龙无首。平壤之战时,朝鲜境内一共是六支队伍,六名大帅,而且级别相同,谁也管不了谁。李鸿章未安排一名总指挥,可能原本只打算起威慑作用,压根就不敢动真格的,没想到日军是来动真格的。
错误八,缺少海战经验。海战打响后居然不知道使用快船、快炮。日军巡洋舰的速度比北洋水师的军舰要快,炮弹色程也要远。最终造成北洋水师的舰队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反观整个战斗就没利用过有速度优势的快船和快炮去烧扰攻击日军舰队。快炮的高速结合定远号和镇远号的高防,指不定谁输谁赢。
错误九,用人不淑。在护送高升号运兵时,济远舰舰长方伯谦做过一次逃兵,在甲午战争时居然还做舰长。这才刚刚交战,直接挂白旗,完全不顾致远号和经远号的死活,撒腿就跑。你跑就跑,结果慌乱中撞上扬威号,造成其直接沉没。一副好牌结果打得稀乱。
错误十,未能充分利用良好的群众基础。李鸿章是打陆战起家,凭借其优秀的军事才能屡建奇功,结果这次平壤陆战也失败了。日军入朝鲜时,行军路程遥远,粮草供给不足,食不果腹,刚登录初期的战斗力明显不足。反观清政府军队,在朝鲜群众基础很好,受当地老百姓欢迎,赞助大量粮草,却未能趁日军疲惫之际发起战斗,错失良机。
甲午战争时李鸿章年岁较高,原本是卧病在床,没想到需要临危受命。整个战役,不管是海战还是陆战都有不少失误,但是当时清政府处于一片混乱中,不是李鸿章一个人说了算,各路神仙大显神通,无法做到统一意见,统一战术。关键是这个世界没有如果,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勿忘国耻,愿历史不再重演,愿祖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