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崇祯自缢,历时二百七十余年的大明覆灭,天下,改姓了爱新觉罗。
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新朝建立,百姓手里头的前朝旧钱,却还没花完,这又该如何处置?
清朝:回炉重造
一般来说,前朝的钱币会被回收,熔化重铸成本朝的钱币。
顺治称帝后,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
在清军刚入关时,还是允许明钱流通的,和清钱并行。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
清代对于明代铜钱的回收、销毁是比较严格的,这大概是和各地的反清复明运动有关系,所以会禁止前朝的东西出现,包括钱币。
另外,明代中后期的钱币是黄铜,民间如果利用明钱,私铸本朝钱币,恐怕会“劣币驱逐良币”,扰乱市场。
在允许明钱流通的时候,明代铜钱一般都会折价收兑,一般是折半价来兑换本朝货币。因为铜资源本来就很宝贵,回收旧币再熔铸新币也并不困难,只消酌收一些损耗费就行了。
元朝:打肿脸撑胖子
铜钱可以折价收兑,那钞票呢?
早期很多钞票是有“界”即流通期限的,过了期限就成为一张废纸。元代灭亡金朝后,就用这一招“烂”掉不少金朝发行的钞票。
但很多时候因为考虑到政治、社会稳定等综合因素,新朝还是会收兑一些旧钞。
如元朝宣布在原南宋境内“行钞法”,也就是用元朝纸币“中统钞”收兑南宋纸币“会子”,当时规定的汇率是1贯中统钞兑换50贯宋会子,为了加大汇兑力度,安抚当地人心,还特意在汇兑地区设立“平准库”,贮存金银丝帛,作为兑换的保证金。
▲元 中统钞
由于连年战争,元朝当时钞票已开始滥发,中统钞存在通胀现象,但仍远比早在南宋尚未亡国时就已“金融破产”,因此1:50的兑换率,政府是有些吃亏的,这当然是安定江南的“政治需要”。
不过有经济历史学家认为,这种略有些打肿脸充胖子的“慷慨”,给后世的元朝金融、财政,留下了许多直至亡国都未能克服的隐患。
战国时期的截首刀币,就是燕国的钱币流入齐国以后,因为比齐国钱币重很多,结果截取刀头部分,以达到齐国的钱币重量,才能在市场上使用。
▲截首刀币
秦朝:货币
秦始皇货币,是历史上次大规模的前朝旧币回炉重造。先秦时期,各国钱币样式各异,重量不足,相互流通很困难,甚至会把别国的重量大的钱币截取一部分,再在本国使用。
秦国六国之后,把天下乱七八糟的各式钱币都强行回炉,铸造成秦半两,且用强权来推行秦半两的流通。
半两钱也奠定了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外圆内方,后世更以“孔方兄”作为钱币的代称。
进入方孔钱时代以后,铜钱基本上以汉代五株作为标准,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
▲汉代五铢钱
但也有例外。
宋朝延续使用了唐代的开元通宝,因其重量标准、钱文经美,并没有被回收重铸,以至于,现在我们从宋代出土的钱币中还能看到唐开元通宝。
唐代的开元通宝可是明星产品,在明代所使用的铜钱中,约有80%是唐钱或宋钱。唐宋国力昌盛,钱币铸造十分优良。
其他朝代都未见此类请况,汉代出土的钱币里不见先秦币,唐代不见五铢(也有可能是在南北朝时期被回炉完了),明钱中不见元代钱,清钱中更是难见到明钱。
一般除了宋代以外,各朝代都会让老百姓把前朝的钱币换成本朝的钱币使用。
爱折腾的就是王莽,实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次币制改革,铸“一刀平五千”(可兑换5000枚五铢钱,“平”意为“值”),“契刀五百”(可兑换500枚五铢钱),“大泉五十”(可兑换50枚五铢钱),与西汉发行的五铢钱同时使用。
第二次币制改革,废除次改革中除大泉五十之外的所有钱币,甚至包括五铢钱,增发“小泉直一”。
第三次币制改革,开始实行为奇特的“宝货制”,即“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指的是金、银、铜、龟、贝等币材;“六名二十八品”指的是泉货六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龟宝四品、银货二品以及黄金。
第四次币制改革,废大小泉,换而发行“货布”与“货泉”。
短短几年,王莽把老百姓折腾得机飞狗跳,最终自己也玩不下去了。
百姓手里的钱只能随着朝代转换而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