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诸葛亮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了一生直到自己生命的结束,可谓是蜀汉的股肱之臣。然而比较可惜的是诸葛亮只为蜀汉获取了天下的三分之一,并未达成兴复汉室统一三国。那么经通占卜之道的诸葛亮,诸葛亮曾算出刘备出西川之时有将星将陨,在五丈原之时也曾算出自己寿命不长,用“七星灯”延寿。难道算不出来自己的出山,并不能改变汉室已衰败的局面吗?根据《三国演义》分析下来,其实天机诸葛亮早已明了,只是刘备听不懂,而诸葛亮并不想懂。
诸葛出山,同道中人不看好
在荆州避难的刘备,就开始在荆州之地遍访当地的名士,在这期间遇到了颍川名士司马徽,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诸葛亮、庞统才能有多大呢?得一个就可安天下,但对于两人具体身在何处,司马徽只是笑而不谈,刘备只是把诸葛亮、庞统的大名留在了脑海之中,因为刘备得到了他的第一个谋士——徐庶。
徐庶在荆州避难之时,得知刘备的贤德之名,就慕名投奔刘备得到了刘备的重用。在于曹草的几次小战之中,也取得了一些儿胜利。在演义之中,曹草对刘备的动向还是比较的重视,因为曹草认为刘备是个英雄。曹草发现刘备这几次战争中取得优势,皆因阵营之中多了一位名叫徐庶的谋士,曹草派人把徐庶的底细打探了一番,得知徐庶此人是一个孝子,家中有一位老母亲。曹草就派人把徐庶的母亲请到了许都,B徐庶TUO离刘备的阵营,徐庶考虑再三,最终是辞别刘备,前往许都搭救自己的母亲,但临走之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告诉刘备要请诸葛亮出山,必须要礼贤下士。《三国演义》描述:
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送走徐庶之后,刘备又听闻诸葛亮之大名。于是就开始了遍寻诸葛亮的历程,在此期间又见到了司马徽,刘备向司马徽说起了此行的目的,就是徐庶临走向自己大力推荐了诸葛亮,司马徽听闻之后感叹曰:“元直衣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在司马徽临走之时还在感叹。《三国演义》描述: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可以说诸葛亮出山的结果,不会是一统天下,诸葛亮这样的大才也不能完成其志,非常的可惜。表面在叹息诸葛亮,实质上也可以理解为卧龙虽然可以出仕,但这主人的实力也太小了。因为这时的刘备除了关羽、张飞,基本就是无兵、无地。刘备听闻之后,只是笑着说:“这真的是个隐士啊!”可以说刘备对于司马徽之言丝毫没有听懂,只是一心想找诸葛亮出山。
在刘备第一次找诸葛亮之时,并未见到诸葛亮,在回来的路上见到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刘备向崔州平说明了来意,自己此行的目的是请诸葛亮出山,为了兴复汉室。崔州平听闻之时是连连摇头,《三国演义》描述:
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非人力所能左右。
简单来说,汉室的气数已定,不是人所能改变的,应当怎么做呢?就是顺应天意,刘备此举是逆天而为。刘备听闻之后还是一意孤行,誓要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对于崔州平的言论,刘备只是认为意见不一。
诸葛为何出山,是否知天意
既然司马徽、崔州平都认为诸葛亮此时出山,并不能完成其志,简直是逆天而为,为何诸葛亮非得出山呢?这就不得不说诸葛亮其志,诸葛亮是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乐毅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那么这两个人的成就结合起来就是“兴复汉室”,让汉室重新恢复到以前强大的时刻。那么此举与刘备的志向是不谋而合,因此诸葛亮对于刘备的拜访、请求,在简单的推TUO之后就答应了,并向刘备绘制了未来的蓝图,这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欣然愿意辅佐刘备,那么诸葛亮知天意吗?知道。在诸葛亮临终之时,曾叹息道“悠悠苍天,何薄于我”这句话就表明了诸葛亮对苍天的不满。诸葛亮的志愿的就是“恢复汉室”,而天意就是汉室的气数已尽。因此诸葛亮的一生是在于天斗,斗命运的不公,志向与命数相悖,最终积劳成疾的诸葛丞相客死五丈原。
综上所述,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主要原因就是那是自己的宏愿,自己愿意为此奋斗一生,所以在司马徽、崔州平等人,均不看好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仍选择出山。因为梦想,梦想也可以理解为信仰经神支撑,最终诸葛亮选择与命运相抗争。不知道你在梦想离我们遥远之时,是否会选择继续坚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