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以来,日耳曼分裂成几百个小邦国,一盘散沙而且不断内耗,普鲁士最初只是德意志邦国中的一个小邦,占据着小渔村柏林附近的一些领地。工业革命的兴起使普鲁士产生了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忧患意识,19世纪后期在俾斯麦的治理下加速了统一进程。传统的欧洲霸主法国当然不愿日耳曼的统一,1870年爆发了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和建立德意志帝国而告终。
大国的兴衰往往都伴随着战争,统一后的德国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后更是想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国”,不仅要当欧洲霸主,还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SE,欧洲传统大国的利益受到了德国的严峻挑战。俾斯麦是当时德国最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德国要成为欧洲霸主一定会迫使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抗,拿破仑的覆灭殷鉴不远!
其中德法矛盾最为尖锐,法国在普法战争后割地赔款,威廉一世在巴黎登基更是侮辱新极强,俾斯麦担心法国早晚会报复德国,所以采取结盟政策对抗法国。俾斯麦采取与奥匈帝国、俄国结盟组成“三皇同盟”,但是威廉二世继位后罢免了俾斯麦,没有与俄国续约。俄国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矛盾,德国无法调和,俄国也不希望德国强大起来,双方最终分道扬镳。
德国最终选择了与法国有殖民地矛盾的意大利,组成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威廉二世相信俄国与法国的矛盾同样不可调和,然而俄国既然对三国同盟十分愤怒,也只能对法国妥协。1891年在演奏法兰西革命歌曲时沙皇居然TUO帽肃立,法国又在财政上支持俄国工业化,1894年俄国投入法国的怀抱,结成“法俄同盟”。
英国在欧洲大陆一直采取和稀泥的态度,大抵上是帮助弱者打击强者,均衡的欧洲大陆对英国最有利。英国与法国之间有互保条约,也希望俄国能从背后牵制德国,三国组成英、法、俄“三国协约”。1905年的对马海战以及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的问世,德国迅速组建了公海舰队,对英国的海上优势造成威胁,使双方的矛盾更加突出。
海军军备竞赛成为一战前的预演,拥有战列舰的多少和主炮的口径大小成为衡量海军战斗力的标准。1905年英国开始建造“无畏”舰,两年后德国也开始建造“无畏”舰,倍感压力的英国宣布德国每造一艘战舰,英国就有两艘战舰下水,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西亚病夫”逐渐失去了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1900年巴尔干半岛相继独立了五个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黑山。奥匈帝国和俄国都把扩张的魔掌伸向了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想要控制波斯尼亚、塞尔维亚,俄国企图挫败奥匈帝国的企图,并攻占达达尼尔海峡。
英国不仅想要消灭德国这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同时还要削弱盟友法国与俄国,最好是欧洲大陆上的国家打得多败俱伤,英国就能依靠海上优势在全世界掠夺更多的资源、殖民地。是时候该出现意大利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一年之后才于参战,但不是对协约国进攻,而是对昔日“三国同盟”的盟友奥匈帝国宣战。
欧洲大战爆发之后一年,大国之中只有意大利还置身事外,尽管德国对意大利不抱任何的希望,但在开战前还是象征新地征询了意见。不过意大利更想染指巴尔干半岛,与德国许诺的利益相比,意大利更希望奥匈帝国战败,意大利妄图占据亚得里亚海及巴尔干半岛沿岸。原本意大利还要观望一段时间,但是英国人迫切需要开辟第二战场,皇家海军开赴达达尼尔海峡,一旦土耳其战败,意大利就没有参战的价值了。
英国人也对意大利抛来了媚眼,许诺只要意大利参战,一概满足意大利对奥匈帝国的领土要求。意大利权衡利弊之后毅然抛弃盟友,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出兵近100万人攻打奥匈帝国,这让德国、奥匈对意大利恨之入骨。意大利趁德国陷入两线作战、奥匈帝国苦战俄国的时候背刺盟友,实在是相当离谱、搞笑,但是熟悉意大利的都知道,这只是意大利的日常草作。
然而出于对意大利的不信任,奥匈帝国早就在边境修筑了野战工事,而且奥军统帅康拉德从前线抽调10万人守卫。到东线德奥对俄国作战成功后,奥军已在边境布置了20个师,但仍远少于意大利军队。意大利以数倍兵力,面对五大国中最弱的奥匈帝国军队,两年中发动了11次战役,伤亡超过百万,结果只推进了微不足道的战线,真是滑稽。不过尽管奥军是居高临下作战,同样有很大的伤亡,不得不依靠德军增援,意大利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国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和野心,就好像充满瓦斯的房间内,只需要一根火柴就能燃爆。而一战的火要桶来自于巴尔干半岛,也就是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被行刺。最后希望喜欢的老板们点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