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将形象
大家好,我是兰台。
众所周知,湖南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算是穷乡僻壤,但是地处中南腹地,在明清两朝其实并不出彩。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曾国藩这个三品官员已经是清代湖南出过的最大的高官了。
按理说,湖南在近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地位应该和广西、四川相仿才对;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太平天国起义不仅改变了湖南的命运,甚至也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初期,腐朽的清朝军队,不管是绿营还是八旗,面对太平军都是一败涂地;清朝不得已,只能下令让各在乡的官员自办团练,希望用团练这种地主武装协助清朝对付太平天国。
而当时正在湖南老家守孝的曾国藩也组织了一支团练武装,这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直接影响了近代历史走向的“湘军”。
湘军之所以对近代历史影响很大,绝不仅仅只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荃这些湘军“头部人物”,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一句,1911年之后,湘军这些“头部人物”以及他们后人对于近代历史的影响已经很低了。
真正对近代历史走向影响很深的反而是中下层湘军将领以及他们的后人。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根据当时统计,仅仅湖南一省就有6319人因军功获得游击以上的虚衔,要知道游击已经是清代从三品的武职了。以民国时期的军事制度做比喻,相当于有6000多人获得“少将师长”的虚职。
而另一记载也更为惊人,以湖南湘乡为例,截止同治十三年(1874年),湘乡一共有7890人因战功而叙官,其中文职知府以上有88人,武职副将以上有1153人。
这些人大多数是湖南乡下的朴实农民,因为风云际会,不但自己通过军功完成了“阶级跨越”,从农夫变成了官僚地主,而且因为这些人在战场上真的见识过西方科学的厉害(太平天国装备了大量的西式步抢和火炮),所以相比当时其他省份的士绅,湘军将领并不排斥学习西方知识和技术。
甚至因为他们在战场上领教过西方先进武器的厉害,所以他们更鼓励自己的后代要么出国留学,要么去北京、上海这些先进地区读书学习。
正因为这样,所以近代湖南不但人才辈出,而且还成了全国风气领先的省份。
湘军
那么,大家知道哪位湘军将领最有出息吗?
是出自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吉字营的陈翼怀。
陈翼怀,原本是湖南湘乡一个普通农民,因为家里地少,不管怎么努力耕种都吃不饱饭;于是干脆跑到省城长沙闯荡。
正好看到当地绿营招兵,于是就报名当了兵;最开始,陈翼怀只是在绿营中当了一个“炊事兵”,慢慢胆子大了,发现当时绿营太腐败了,不但毫无战斗力,而且军饷也时常克扣,他这个“炊事兵”别说有什么油水,就连吃饱都困难。
放眼望去,也就当时才成立的湘军待遇高,一个月有1两白银,还发大米;他本来身材魁梧,于是干脆投了湘军。
由于他身材高大,力气也大,最为重要的是陈翼怀是湘乡人,是曾国藩正经的老乡,于是他很幸运的被编入了都是湘乡人组成的湘军吉字营,而这个营的统帅就是被称为“九帅”的曾国荃。
陈翼怀虽然不识字,但是他打仗用命,能吃苦,所以到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他已经做到了记名副将,还被授予正二品的武显将军散官职务。
从一个湘乡穷苦农夫做到了清朝的二品大员,陈翼怀也满足了。
当时正好裁撤湘军,按理说以陈翼怀和曾国荃的请分,他完全可以靠着曾国荃留在军中做一个实权哨官(连长)。
这里稍微说明一下,为了尽快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清军在打仗的时候封了一大堆记名提督、总兵,而打完太平天国裁撤湘军的时候,一个记名提督能做一个实缺参将、游击就不错了。
陈翼怀只是记名副将,他能继续留在军中做哨官,已经是曾国荃帮忙了。
只不过在陈翼怀看来,自己打了十几年仗,该见识的也见识了,钱也挣得差不多了,就算回湘乡老家做一个富贵员外也够了;更何况,湘乡是湘军“老巢”,左右都是湘军老兄弟,也不会担心被地方官欺负。(前面说了,湘乡有1000多个副将以上武将回乡)
湘军蜡像
又何必继续留在军中当一个小小的哨官,受别人的气?
于是陈翼怀选择解甲归田,回老家湘乡做一个富贵员外。
陈翼怀在老家置办了240亩地,从事农桑,还有一处房产就是陈氏家园。家园内陈列的“陈”字三角旗、大刀就是他当年使用的,除了堂屋的匾额由曾国荃题写,会客厅的两幅字:“变”和“功德无量”分别出自曾国藩和曾国荃手笔,可见他与曾国荃关系有多密切。
陈翼怀只有一个儿子,陈道良。
因为是老来得子,陈翼怀不让陈道良从武,陈道良自己对八股文也没什么兴趣,只爱新学,但是由于是家里的独子,没办法出国留洋,虽然热爱新学,但也只能在家侍奉父母。
粟裕大将与陈赓大将
但是虽然喜爱新学,眼界开阔的陈道良没能出国留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回国报效国家;但是他还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的儿子正是解放军开国大将陈赓,他的女婿则是另一位开国大将谭政。
从这个角度讲,陈翼怀虽然自己只是普通的湘军高级将领,没什么出彩的,但是论后代子孙,他的后人里出了两位解放军大将,可比曾国荃、鲍超、李续宾这些当年的湘军名将后人出彩多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