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所谓龙脉,其实是风水中对山脉的走向、转折的命名而已,龙在古时象征神灵,多变且能力非凡,而山脉大多绵延的长远,且高低起伏,转折多变,于是,风水中便借龙来表达山脉的走向,才有了龙脉一说。
这龙脉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被神化,被关乎以国家之命运,于是很多人为了能够稳固江山,便去寻找龙脉,或是斩断前朝龙脉。而此时,便有一种人站了出来,这便是善于风水的人,明朝时期,以刘伯温为代表,他不仅是一个谋士,还是一个风水家,他帮助朱元璋夺得了天下,也帮他毁掉了许多龙脉,而他的一生中,斩断了多少条龙脉,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我们今天便来细说一下。
仕途多坎坷的刘伯温
刘伯温出生于元末年间,自小便十分聪明,对于学习是也很是上心,曾有传言说他过目不忘,背书比常人要快很多。12岁的他便已经考中了秀才,实不负神童的名号。
作为一个神童,刘伯温在读书这条路上,不管是多难的书,他都能很好的掌握,“读书破案卷”这句话形容他一点都不夸张,他的老师都夸他: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凡之辈。
稍大一些,他去参加了科举考试,可虽然名列前茅,但朝廷却直到三年之后才任命他为一个县令,他也没有嫌官职太低,在任期间一直兢兢业业,十分耿直。
可当时的朝中局势已不复清明,有诸多人不看好这个朝廷,于是战火四起,仕途并不顺利的刘伯温,见此请境便也直接辞官不干。回归田园,DU气了他的圣贤书。
而朝廷在刘伯温任职期间,见识到了刘伯温的能力,于是不久之后再次启用他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可他依旧不改原来的耿直新格,使得御史台的大臣们都不站在他这边,于是,再次辞官回家。
后来他又一次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镇压当地起义,又得罪了当地的有权有势的一些人物,朝中重臣却听信谗言,冤枉刘伯温,这让刘伯温愤愤不平,也对朝廷失望至极,又一次辞官归乡。
就这样如此循环之中,让刘伯温的名号越来越响,被许多人知晓,也正是在此时,朱元璋也知道了刘伯温其人。
谋略过人的刘伯温
在当时刘伯温是浙东四先生之一,被朱元璋的手下胡大海推荐给了朱元璋,起初朱元璋并未在意。后来,处州总制孙炎也不约而同的推荐了刘伯温其人。这让朱元璋对刘伯温十分好奇,于是派人去请,可换来的却是刘伯温两次的拒绝。朱元璋 并没有放弃,在朱元璋的第三次相邀之下,刘伯温便开始为朱元璋效力。
朱元璋对待刘伯温也是礼遇有加,刘伯温自然也认为朱元璋是天命所归。后来还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让他先打败陈友谅,再打倒了张士诚。于是,大方向已定,具体计谋应该如何实施,也是刘伯温为朱元璋献的计。刘伯温说不与陈友谅的水军正面对战,而是要有敌深入。
与陈友谅的对战十分艰险,但几乎每次刘伯温都能够提出有效的建议,这才让朱元璋能够成功战败陈友谅,并在后来也战败了同样强势的张士诚。建立了大明王朝,而建立之初自是有很多人不服气,甚至想要谋权篡位,这让刚刚称帝的朱元璋十分不安。
奉命斩龙脉
有一次朱元璋梦到有真龙天子会出现,这让他惶恐至极。于是他就此事和刘伯温进行了一番探讨。刘伯温面对这个越来越多疑的皇帝,给出了一个在风水上仿佛解释得通的原因,说这是因为龙脉的关系,若断了这龙脉,便能断了这真龙天子的路,就能保证朱元璋这个皇帝做得长久。
朱元璋听后深信不疑,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与他辛苦建立起的大明王朝,便派刘伯温去寻找龙脉并斩断它。
于是刘伯温即刻起身,去寻找龙脉,他的第一站来到了无锡龙山,他算出这里的龙气十分强大,会是朱元璋压制不住的那种,如果对此置之不理,在未来必定会有治世之奇才出生。
便把此时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听说立刻命他斩断此条龙脉,可我们都知道,龙脉是地理问题,怎可说斩就斩,于是刘伯温思虑再三,令当地人开垦土地,让山不再是山,这便让这条龙脉所产生的龙气大减,让朱元璋放下心来。
成功斩了一条龙脉的他,继续去寻找所谓龙脉,直到在黄河附近发现了兰州的南北山,为了斩断这条龙脉,在这附近大量召集人力修建石柱子,还在山上挖了一个大坑,说这是锁龙井和困龙钉。有了这二者的双双助力,一定能够让龙脉断掉,再无产生龙气的可能,后来刘伯温还建造了一个伏龙亭,来镇守此地。
就是为了斩断龙脉一事,刘伯温奔波了数年,走遍了许多地方,在斩龙脉的同时,也尽可能的不让他们的行动危及到当地的百姓,想方设法的不让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他这一生斩断了九十九条龙脉,用尽了各种办法,也是他的举动,让大明王朝的江山维持了二百多年。
结语
可能是人算不如天算,刘伯温走了这么多的地方,却忽略了关外,也可能是大明王朝最终气数将尽,再无人才可用,才让满清有机可乘,才有了清朝。
但刘伯温其人对于大明朝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不只在军事上,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在政治上也提了不少有效的建议,曾在朱元璋想要处决囚犯的时候,利用天象来劝说朱元璋,救了很多人的命,而且还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就他的《诚意伯文集》便收录了有1600余首诗词,实乃文武兼并的一代奇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