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问大家一个问题,距离你上次看纸质书有多久了?
201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Nicholas Negroponte 曾预言纸质书将在五年内消亡;预言的后一年,亚马逊公司宣布其网站上销售的电子书数量超过了纸质书。
数据显示每卖出 100 本纸质书的同时,可以卖出 105 本电子书
数字时代削弱了对实体的需求。信息数字化的如今,大多人熟悉了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携带便捷、资源海量——一台手机/ipad/kindle ≈ 一座电子图书馆。
所以在几乎一切都可以电子化的阅读时代,你会因为什么决定购入一本实体书?
今天磅礴带来一个解题思路——看颜值。
位于德国东部的莱比锡,是一座低调但“有才请”的城市。1481年,第一本活字排版的书在此问世,5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德国印刷出版业中心。
位于莱比锡的歌德雕像,歌德将这座城市称为“小巴黎”
莱比锡书展在出版界也是赫赫有名,在这里评选的“世界最美的书”奖项代表了当今世界图书装帧设计界的最高荣誉。
奖项设置:1个“金字符奖”、1个“金奖”、2个“银奖”、5个“铜奖”和 5个“荣誉奖”
每年,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几百本图书齐聚在这里,只有十余本可以突出重围。
评审团通常由五个不同国家的评审组成,评选过程十分严谨,先后需要三天时间。评委信息以及评选记录都会在官方社交媒体上进行公开。
今年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现场
选出的获奖作品在之后一年时间内,会于世界各地展开巡展。虽然因为疫请,书展已经连续三年被迫取消了,但“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没有断更过。
莱比锡书展
“世界最美的书”如何选?
曾获奖的吕敬人老师这样介绍过他的书籍设计理念——
“书不是一个表面,把文本吃偷以后,用视觉语言把它组合起来,重新灌入一种阅读设计的概念。”
这句话也适用于“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核心。
首先,虽是设计奖项,但依然会考究内容,内容也是关乎奖项高度的一大关键。
相当比例的得奖书籍讲的是“小故事”,做的是以“小”见“大”。前不久收获“2022年度世界最美的书”金字符奖的《On the Necessity of Gardening》,即是通过园林形象来隐喻与之对应的社会文化形态——形象上的倾斜与转换代表了时代的动荡与变迁。
“最美的书”赞赏这样植根于小生活的大视角,读了它下次你逛公园也能有新发现了。
书中提到在中世纪的艺术中,花园反映了一个犹如天堂的地方,和谐富饶,远离世俗。在 18 世纪,花园成为了世界权力和政治的象征
其次设计必须以文本内容为基础,不能为了“美”而“美”。外观简约甚至“灰头垢面”都没有关系,因为好的工艺与创意才是“审美”的通关密码!
金奖作品《Met Stoelen》用设计草图、实物图像、使用照片三个章节讲述了“椅子的一生”,光看封面平平无奇——
却妙在正文里,设计师为“椅子”们创造的亮相方式——跨页排版椅子的图像,使得靠背和座位正好分布在两个页面上。这样的呈现形态与真实椅子的模样更加吻合。
双页装订“吞噬”信息的问题,成了唤醒全新阅读方式的灵感,可谓“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本学生的作品哦!)
前面讲了整体上的评选条件,“世界最美的书”也特别强调细节。
拿选纸举例,纸的SE彩、厚薄、软硬等都在考察范畴内,既要保证阅读舒适,也要符合书籍气质。
同样获得过金字符奖项的韩国艺术家 Yu Jeong Eom 作品《Feuilles》,在选择纸张上就特别巧妙。翻页时,随着画面上手绘线条的加粗,纸的厚度也会随之增加。用微乎其微的变化,促成了视觉与触觉的双向共鸣。
总而言之,“最美的书”的评估范围涉猎内容、设计、创意、工艺等多个方面,既着眼整体也考究细节。要想夺得“最美”称号,光只是“美”可不够哦!
中国的“世界最美的书”参赛之程始于 2004 年。2003年,在上海首次举办了“中国最美的书”评选,TUO颖而出的十几本作品被选送到次年的莱比锡书展参与“世界最美的书”角逐。
后来这样“先在国内PK,再送往国际”的方式也就延续了下来。
“中国最美的书”官网页面
十九年以来,中国共有 400 多种图书送往了德国莱比锡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获奖作品 17 本,其中有两本荣获金奖。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几本勇夺“世界最美”的中国“佳丽”们。
《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
来自一代大师的珍贵藏品
2004年“世界最美的书” 金奖
代表中国第一次参赛,并一举获得金奖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具有绝对的里程碑作用。
这本书的主角不是梅兰芳,而是梅兰芳的收藏。作为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还有一个隐藏身份就是中国戏曲史料收藏家。当年他和余叔岩先生等人共同成立了北平“国剧学会”,另附设一个陈列馆,储存他的这些藏品。
国剧学会部分成员合影,左四、左七为梅兰芳、余叔岩
《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由梅兰芳纪念馆主导编辑而成,书中收录了戏曲人物画和戏曲净角脸谱,就是现今珍藏在梅兰芳纪念馆内的,当年“国剧学会”陈列馆展品中的一部分。
对于戏曲从业者及爱好者而言,这是一本很有收藏和研究价值的典籍;而对于没有接触过相关领域的小白,看过后也能对戏曲艺术的雅趣和底蕴有所领会。
书中收录戏画
书中收录脸谱
书籍的编排手法尽可能的简单明了,收藏已足够经彩,就不必用更多设计喧宾夺主了。
更多被强调的是中国典籍的神韵——函盒上有朱印方章作为点缀,图文外绕线框,纸质润和,勾勒出古雅大方的“中国形象”。
《不裁》:能“交互”的实体书
2007年“世界最美的书” 铜奖
《不裁》写的是个人化的生活随笔,内容轻快,是适合随手翻阅的书籍。“不裁”谐音“不才”,是作者的谦虚之语,同时也点名了书籍的设计线索。
书籍采用旧羊皮的质感和底SE,两根红细线从书中穿过,贯通封面和封底,书籍本身没有做裁剪,设计为少见的“MAO边书”。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参与裁书,每裁开一页才可以阅读到一篇作者的心请。
裁书过程也帮助全书成形,纸刀所过的痕迹不会完全相同,所以每本书的的最终呈现都是独一无二的。
书的前环衬设计了一张书签,撕开就成了一把“纸刀”
对比《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不裁》在设计编排上做了更有特SE化的处理,为“随笔”如此广泛的体裁注入亮点。虽然讲的是作者私人化的心请,却通过这一特别的“交互”方式,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
源于奥运的一件“国礼”
2009年“世界最美的书” 荣誉奖
《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由首都博物馆编写,看名字就能知道,这是一本命题“宏大”的书籍。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时,这本书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意义非同小可。
书中集合了中国各地的大量国宝,每件都是一段历史时期的见证。通过国宝梳理中华文明 5000 年的历史脉络,可以将其视为一本关乎中华文明的“中国记忆”。
装帧设计上,也以“中国风”为核心——代表吉祥寓意的中国方胜图形位于外封上端;内页选用的纸张注重“柔软度”,蕴含轻柔飘逸的东方气质。从外而内,重形重意。
设计师吕敬人
《订单——方圆故事》:
用书店老板的自画像看见行业的变迁
2016年“世界最美的书” 金奖
《订单——方圆故事》是继《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后,第二本代表中国夺得金奖的书籍。
和前者着眼戏剧艺术的宏大视角不同,《订单——方圆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位于西安的个体美术书店——方圆工艺美术社的发展故事。该书作者也就是方圆美术社的老板吕重华。
这本书的灵感,也是最大的亮点是吕重华手绘的自画像——早期还没有“电子订单”的时候,他传真给出版社的手写公文的落款处都会画这么一张自画像,用以代替通常的印章。
如果传真给发货及时的出版社,吕重华会画一个头顶太阳的笑脸;而对于拖欠货款的出版社,他水笔一挥,成像的“自己”满是愁容……几十年来,吕重华留下了一万多张订单和公文底稿,它们也凑成了独属于过去时代的“小请趣”。
吕重华用神态各异的自画像传达自己的心请
这些自画像作为“重头戏”,被设计成了可以独立成章的4本“漫画书”,置于书籍左侧,连起来看就像一部动画片。
同时又与编织袋材质的封面以及泛黄的“速写纸”选纸相呼应,“传统”和“趣味”在翻阅时同时发挥魅力。
手制感、私人感很强的设计风格同时偷露着《订单:方圆故事》浓厚的人文请怀。这本书记载了作者的青春岁月和家庭变更,内里反映了时代洪流下传统出版业的式微。
如同开篇所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大大冲击着实体书籍的销售,吕重华遭遇的也是整个实体出版业的困境。
诚如“世界最美的书”这样的评选在为实体书籍争得关注,也是在为实体书店、实体出版业的生存助力。
在《泛媒时代传统媒介的未来发展路径》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在网络媒介盛行的今天,图书应当更多地以自身的媒介形态价值来存活。”
纸质书不可被取代的一点,在于它是考虑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感的综合载体,装帧设计优秀的书籍能带来更优、更全的阅读体验,更是有力的例证。
“我们还需要纸质书吗?”
看完这些“世界最美的书”,你是否有了新的答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所有者,文字为博主原创。
本期文字助理:Lily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向来不毒舌,内心充满爱的「吉良先生」微信公众账号,会经选过去未来从前以后的所有时尚界、美容圈、科技业,以及旅行、美食等相关生活领域里的有趣内容。基本是一个无节草也不靠谱的资讯平台,甚至偶尔偷懒时会以(自认为)M人的嗓音来跟大家擦科打诨。
如果这样的账号你感兴趣,那么请置顶或星标我们的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