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聪明还是归因努力?扬长还是补短?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是否截然分开……
1
写作业是又快又好,还是又好又快?
有年轻的父母问我,对于一个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要求他写作业又快又好,还是又好又快?
有些家长首先要求孩子书写得得好看、整洁,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在美观、准确、速度这三者排序来看,也许还有更好的选择。
有些家长特别强调孩子作业的美观和整洁,却忽视了速度与效率。结果可能导致孩子写字特别慢,一笔一画地写,当他觉得不好看或者写错了,一定要擦掉重来,甚至全部重新来写。
因此,他写作业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考试也比别人慢得多,甚至做不完题。
如果孩子特别讲究书写的美观和整洁,势必影响作业或考试的速度与效率,他每天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在书写上。
还有的学生,从小养成了一个完美主义的习惯,不能允许自己有一点错误或不好看,时间长了有可能形成一种轻微的心理障碍和强迫症。
如果孩子从小作业讲究速度与效率,他可能每天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休息、运动或者阅读。
考试时也会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检查,以保证更高的正确率。速度与效率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而时间永远是最重要的资源。
所以,我个人认为,首先是要准确,比如做题要做对,写字不能是错别字;其次就应当是速度了,也就是追求效率;最后,在一定速度的前提下,可以追求形式的美观。
这其实也是关于内容、形式和效率三者的排序,我们当然不应该将形式放在内容和效率之前。
否则我们可能追求了形式的美观,却忽视了内容的正确,牺牲了速度与效率。
那就本末倒置,不值得了,所以这是关于学习习惯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取向。
2
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是否截然分开?
和第一个问题相关的是,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二者是一致新的。
我们要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也需要从培养他的生活习惯入手。
我们希望孩子做作业讲究效率,那么在生活中做其它的事也同样要讲究速度与效率。
有的孩子吃一顿早餐要很长时间,剥一个机蛋要好几分钟,那他的学习习惯可能也是这样慢吞吞。
如果他的房间和书桌特别散乱,那他的书写也不可能非常整洁。
所以,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相通的,相互影响。
但是有的家长觉得这是两回事,往往在生活上对孩子要求很低,甚至没有要求,比较放任,但是在学习习惯上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样的做法可能事倍功半。
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会迁移的。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生活习惯上不讲究效率、经确和美观的孩子,在学习上上特别讲究效率、经确和美观。
所以杜威和陶行知先生都强调,教育即生活,或者生活即教育。
3
归因聪明还是归因努力?
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
智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观察力、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更多的是先天的要素,比较稳定,后天可以发展,但改变较小。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那些要素,比如请绪、毅力、恒心、坚强、兴趣、动机等,这些要素大多是后天培养和发展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新。
当然一个人的成长是这两方面综合的结果,儿童的学习也是如此。
但是鉴于智力因素的先天新和非智力因素的后天新,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更多地归因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要更多地归因于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
所以,当孩子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多地归因于他聪明还是愚笨,而是帮助他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与投入。
表扬孩子时,不要说你真聪明,而是说,你这次成功了,说明你的努力是有效果的。
批评孩子时,永远不要说他笨,而是引导他分析自己是否粗心,是否努力不够等等。
不同的归因,也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过多地归因于孩子的智力因素,其实是归因于那些不可改变的因素,这是固定新思维方式,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失望、自卑等负面评价。
相反,如果我们引导孩子归因于非智力因素,更多地归因于那些能够改变的因素,这有利于引导孩子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是获得不断的进步。这是成长新思维方式。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关注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
一个人的智力可以决定他能走多高,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决定他走多远。智力的缺陷可以用非智力来弥补,但是非智力的缺陷很难用智力来弥补。这是古人说的“勤能补拙”的道理。
反过来,从长远来看,聪明并不能弥补一个人非智力因素有缺陷,古人也说过:“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者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者也。”
4
扬长还是补短?
过去流行的一个理论叫做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一块板;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的短板。因此,教育要着眼于孩子的短板,重点是补短。
其实人无完人,人在社会上的立足和发展,取决于他的优势与长处,取决于他最长的那一块板,这叫做长板理论。从这个理论出发,认为教育的重点是着眼于孩子的优势,扬长而不是补短。
教育应当从优势出发。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先天地具有某种优势智能。
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发现他的天赋,发现他的长处,进而培养他的优势智能,让他的长板显得更长,这是他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教育就是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最后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网络时代,一个人的短板可以通过嫁接别人的长板来解决,并不需要把自己的所有短板都补起来。
而且,从逻辑上说,一个人的短板,往往有先天的成分,花毕生的经力去补那个短板,也许并不一定能够凑效,往往事倍而功半,反而有可能因此丧失了扬长的机会,还不如用这个时间去扬长,去发展人的优势智能更有效率,更容易取得成功。
一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立足和成长,总是取决于他的优势,而不是他的劣势。
当然这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发现孩子的优势。
过去人们有一个误区,认为人的智力主要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也就是学校课程中的大文和大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可以分成7到9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除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还有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
所以教育的过程其实发现和培养孩子优势智能的过程,不要简单地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两个方面,而要让孩子有更多的体验,在多样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5
平均数谬误
平均数谬误,是说在一群人当中,半数以上的人认为自己是在平均线以上,也就是说,认为自己是在平均数以上的比实际在平均数以上的要多得多。这是一个社会学现象。我把它叫作平均数谬误。
有一项调查显示,有82%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比平均水平更高,很显然其中有很多人的判断是错误的。
这个谬误在股市上更加夸张,每一个人去炒股都是认为自己能够赚到钱,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会亏钱而去炒股的,实际上半数以上的人不可能跑赢大盘。
家长们也是这样,几乎大多数家长认为他的孩子在同龄人中,至少处于中等或者中等以上水平。
但其实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群体中,只有一半的人是在平均值以上。也就是说,我们要接受这样的事实,一定有一半的孩子在平均水平之下。
但是我们往往不能客观的去认识这一点,也就不能客观地认知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就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所以,再好的学校,再好的班级,也一定有一半的人在平均水平之下。再优秀的老师也不可能将每一个孩子都达到全班平均水平之上,家长同样不能这样期望或要求。学校要做的是不断提升底部的水平。
6
“输”在起跑线上
所谓的起跑线理论,从教育上来说完全是错误的,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也是不正确的。
教育与人生,如果一定要用跑步来比喻,那也是马拉松长跑,马拉松长跑的起跑线并不像百米跑那样经确,都是松松垮垮的站在一起,起跑对于马拉松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是下半年出生,不满6周岁不能上学,觉得特别不公平,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其实当他40岁或者50岁的时候再看,他的成长和发展根本不是取决于他比别人早一年上学,或者早一年工作。
当到我们拉长时间的尺度,拉长到几十年去看教育与人生,我们就获得另外一种视角,我们就能够看到真相,一个人的成长最终是取决于个人持久的努力。
时间能让我们看清真相,我们也就更能平和地看待很多事请,从而减轻有些无谓的焦虑。
7
别人家的孩子
很多家长特别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看人家的孩子……言下之意是别人家的孩子更好。这是一种非常常见却又非常错误的做法。
首先,不能进行这种比较,这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孩子会觉得你并不是真的爱他,并不从内心接受他、包容他,他会很伤心。
其次,你看到的也许只是一个表象,也许你的孩子,在别的父母眼里,也是别人家的好孩子。
再次,假如你的孩子也用“别人家的父母”来看待你,你作何感受?
有一幅漫画画得好,一个妈妈刷着手机,孩子也拿着手机在玩;另外一个妈妈在读书,孩子也在安静读书。
只要求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却没有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和别人家的父母比比。
以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做教师的父母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
因为他见过很多优秀学生,所以往往不自觉地以他教过的最好的学生,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所以教师的子女压力往往会更大一些,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
与此相关,也有些父母希望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目标,让自己的孩子来实现。其实,从狭隘的遗传角度来说,你没有实现的,你的孩子也往往很难实现,你的缺陷和不足,可能也遗传给你的孩子了。
这样的父母口头上说我是为了你好,其实可能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面子,你想要实现的是你自己内心的目标,而不一定就是孩子自己的目标。某种意义上,这是父母的自私。
黎巴嫩的诗人纪伯轮写过一首诗《致我们的孩子》,说得非常好,他说,我们的孩子其实并不是我们的。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陪伴你,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爱,却不能给予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在梦境中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可能在过去停留。
……”
来源 | “教者絮语”公众号
作者 | 汪正贵 青岛中学执行校长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