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萍(右一)在手术室内准备迎接新生儿(5月9日摄)。 “哇——”响亮的啼哭声划破了北京市第六医院产房的紧张气氛。张淑萍捧着新生儿,送到产妇面前,靠了靠产妇的脸颊,这样的动作,张淑萍重复了38年。 60岁的张淑萍是北京市第六医院妇产科的护士长,她亲手接生的新生儿已有一千多个,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她就要退休了。每天早上七点半前张淑萍已经到达了科室。从迈入病房的那一刻,护士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做各种基础护理,执行临时医嘱,繁杂的工作似乎永远都做不完,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分娩的产妇。“我们上班有点,下班没点。”张淑萍这样介绍他们的职业特点。 张淑萍有非常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她一上岗丝毫看不出任何痕迹。她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跟护士们交代任务时语速飞快,紧张的工作节奏让她习惯了雷厉风行地做事,但面对患者,她却像亲朋般轻言细语。张淑萍认为医生是治病的,护理工作很大部分是给予心灵的安慰,“我们了解每一个产妇背后的故事,在女新最痛苦的时候,我们给予一些帮助。” 近几年,张淑萍所在的科室转型接收了不少妇科肿瘤化疗及终末期重症患者,她的工作也开始向妇科肿瘤护理方向转型。如今,在妇产科,不仅有生命诞生,也有生命逝去,这里既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在她看来,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从出生到死亡,她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让生命平安,尊重生命。 “这个职业要奉献、有牺牲,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谈及职业对自己的意义,张淑萍笃定地说。退休后,她将回归家庭,照料耄耋之年的母亲和婆婆。科室里年轻的护士姐妹们将接过张淑萍的接力棒,继续做生命的“摆渡人”。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张淑萍(右)安慰一名老年患者(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张淑萍护理新生儿(5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张淑萍(右三)带领护士查房(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张淑萍为一名新生儿做足跟血筛查(上图,5月10日摄);张淑萍检查一名终末期重症患者水肿的脚(下图,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张淑萍(左)搀扶一名老年患者(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张淑萍(右)准备送产妇和新生儿出院(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张淑萍与1984年她刚上班时候接生的“宝宝”柳应泉合影留念。柳应泉长大后来到医院的后勤部门工作,他称张淑萍为“妈妈”(5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张淑萍(右)将新生儿抱到孩子的妈妈旁边(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张淑萍(右二)与同事一起吃午饭(5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张淑萍(中)与同事戴着各式卡通造型的帽子(5月9日摄)。这种帽子有助于缓解孕妇与患者在病房内的请绪。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清晨,张淑萍(左一)带领白夜班护士交接班(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凌晨,张淑萍的同事马彦为患者抽血(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清晨,张淑萍的同事张雪给新生儿称体重(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凌晨,张淑萍的同事马彦(左)和梁元准备进入病房给病人测量血压(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凌晨,张淑萍的同事梁元整理给病人测量生命体征所需的设备(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