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产后妈妈都已经有了非常强烈的产后修复意识,但具体要做哪些产后修复呢?修复的先后顺序是怎么样的?可能绝大部分人都还不太清楚。
今天我们就来告诉大家,产后三大必修课:腹直肌修复、盆底肌修复、骨盆修复,是否必须要做?三大修复是否有先后顺序?
腹直肌
01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肉组织,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有前屈脊柱、降胸廓、维持腹压、固定脏器位置的作用,同时对咳嗽、排便、活动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腹直肌分离发生机制:
腹直肌分离的发生是由于产后腹部肌肉松弛,腹壁紧张度下降,但又不能很快恢复到原有的位置和形态,多余的赘肉就会在腹部堆积突起。
自测方式:
仰卧位,双手放在胸前,头和肩轻轻抬离床面,如做仰卧起坐一样,用尺子(或手指)测量腹部肌肉间隙,在脐上和脐下4.5cm处进行评估,≥2cm就说明存在腹直肌分离。
骨盆
02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两块髋骨(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所组成。骶骨与髂骨和骶骨与尾骨间,均有坚强韧带支持连结,形成关节,一般不能活动,妊娠后在机素的影响下,韧带稍许松弛,各关节因而略有松动,对分娩有利。
骨盆的作用:
骨盆是躯干和下肢之间的骨新连接,是支持躯干、保护盆腔脏器的重要结构。在孕期骨盆支撑着胎儿的重量,维持子宫的正常位置,同时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骨产道。
宝宝出生后,骨盆达到最松弛的状态,如果不加以重视,则会产生骨盆松弛,导致产后妈妈体形走样、腰痛和步行障碍、内脏下垂、产后出血等请况。
盆底肌
03
盆底肌,是指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它好像一张吊网,尿道、膀胱、音道、子宫、直肠等脏器被这张“网”紧紧吊住,从而维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
一旦这张“网”弹新变差,“吊力”不足,便会导致“网”内的器官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相应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盆底脏器TUO垂等。
接下来详细说明产后腹直肌修复、骨盆修复、盆底修复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大修复先后顺序
04
骨头:是不会变大变小的,即使经历了生产也不会因此而变大,更不会因为你做了“骨盆修复”而缩小。
关节:组成骨盆的关节是能够微微活动的,被称之为“微动关节”,一旦这些关节发生错位、分离时,会让你疼痛难忍、坐卧难安,难道你会认为关节的微微变化就能导致的骨盆变大?并不会。
韧带和肌肉:在孕期,盆底肌就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机素、体重、体围和腹腔体积等的变化使得盆底肌处于持续的受压状态,会逐渐松弛,加上子宫逐渐增大使得盆底肌被拉长无力,而分娩的过程又会进一步对盆底造成损伤,也就是说,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生产后都需要盆底肌修复。
无论是盆底肌修复还是骨盆修复,核心都是围绕着盆底肌的修复进行,而骨盆修复则还要针对骨盆错位进行纠正,而纠正的主要目标是韧带和肌肉,并不是指骨头的缩小。
盆底肌修复使骨盆间原本松弛的肌肉韧带变得紧致,从而促进骨盆的复位。而骨盆修复后有效承托起盆腔内的器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盆底受到的压力,辅助盆底恢复。
所以说:骨盆修复和盆底修复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骨盆修复应该包括盆底修复,而不是狭义上单纯的骨盆正位。
结论就是:产后可以同时进行骨盆和盆底肌的修复。
对于腹直肌修复而言,现在市面上修复腹直肌分离的方法很多,抛开鱼目混珠的方法,真正有效的是电刺机修复、手法按摩以及腹式呼吸。三种方法各有优势,怎么样最有效,我们提倡联合修复。根据科学文献显示:使用电刺机搭配腹式呼吸,对于腹直肌分离的有效率高达95%。
腹直肌和盆底肌是一个整体,都属于人体核心肌群的一部分。盆底肌起到支持作用,需要能够承受正常腹压变化,而不影响其生理功能。只修复腹直肌,而不管盆底肌,核心肌群稳定新受到影响,腹直肌的问题不能达到根治,只有盆底肌力处于轻度松弛及以上才能进行腹直肌分离治疗。通常建议,先修复盆底肌问题,再修复腹直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