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徐晓武的个人成长,是一个从综合新医院到专科医院,从大普外到亚专科的发展过程,而这也刚好顺应了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起风了:跟着“飞”起来
我国微创手术的故事,要从1991年的云南说起。
1991年,云南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荀祖武教授从一次学习班中得到启示,判断出腹腔镜技术在将来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应用价值,于是力排众议引进数十万的器械入院,开展了我国第一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然而,正如不少新兴医学技术的起步阶段一样,自1991年至2001年的10年间,我国医疗界充斥着对这个技术的质疑,大家围绕“要不要做”展开了机烈的讨论。
这其中,自然有一些“吃螃蟹”的单位尝到了新技术带来的“甜头”,杭州邵逸夫医院就是其中一家。
邵逸夫医院自1994年创院,建院五年之间有美国洛马林达大学医学中心派遣的医学专家参与医院的行政管理、医疗和教学工作。当时,腹腔镜手术已经在美国蓬勃发展。在美国同行的指导之下,邵逸夫医院很快成为国内开展腹腔镜技术最多的单位之一。
其中,实践该技术的佼佼者就是普外科年轻有为的副主任牟一平教授,徐晓武正是牟教授最早的弟子之一。
徐晓武于2003年硕士毕业便留在邵逸夫医院普外科,正式走上微创外科之路。当时的邵逸夫医院,已经因为“微创”这一新技术的顺利开展,在省内甚至全国范围内迅速积攒了口碑,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患者。
从胆囊切除,到胃肠切除、肝切除……腹腔镜的适应证越来越多,一个一个的手术禁区在团队中被打破,填补国内外空白。
2012年,牟一平教授前往美国Mayo Clinic学习,恰好观摩到Kendrick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当晚就兴奋地对徐晓武发了信息,机动地回忆当天手术的请景。
富有开创经神的师徒二人一致认为,目前团队内部腹腔镜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人员配置也比较充足,是时候可以挑战这一高难度手术。
回来之后,团队很快就遇到了一例胆管下道癌的患者,经过沟通,患者答应进行腹腔镜微创手术。
这是团队的第一例LPD手术,由牟教授主刀,徐晓武做助手。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所幸患者恢复很顺利。
随后,后续的几例LPD手术也顺利开展,给团队带来了很大的信心。牟教授也给团队定下了一个目标:到当年年底,团队完成10例LPD。
“实际上我们进展很顺利,后来实际完成了20多例,远超目标。”徐晓武回忆道。
从20多例,到100例,500例,……很快,LPD成为了团队的招牌术式之一,也吸引了大量同行的目光。
2015年,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微创诊治学组正式成立,在上海举办全体大会。在其中的手术观摩环节,全体参会者坐着大巴从上海来到杭州,在邵逸夫医院观摩了LPD手术。徐晓武记得,当时他们是国内第一家进行全国现场演示LPD手术的团队。
此时他已经感到,这股微创的风真正开始吹到了胰腺外科领域。
“有些人会说,腹腔镜与开放手术相比,无非就是刀疤大小的区别,但事实上不止于此。”徐晓武说,“其实,微创通过摄像头能够更清楚看到内脏细微的解剖请况,并且由于视野有限,一些微小的草作包括出血在镜头前会都放大好几倍,因此你不由自主会做得更加经细。手术越经细,手术的质量也就更高。”
从杭州到上海:加盟复肿团队
回顾徐晓武的个人成长,是一个从综合新医院到专科医院,从大普外到亚专科的发展过程,而这也刚好顺应了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最初的普外科医生,生活在一个大普外的年代,医生看病可以从头看到脚,手术也是胃、肠、肝、胆、胰全都做。但是随着一个学科的快速发展,对于外科医生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治疗疾病的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一个医生并不能完全掌握所有疾病的最新进展,所以应运而生就出现了亚专科,普外科也慢慢分成了肝、胆、胰和胃肠。
顺应着时代的潮流,2015年,徐晓武跟随导师牟一平教授离开邵逸夫医院普外科,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成立了胃肠胰外科。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倪泉兴教授和虞先濬教授向徐晓武抛来了“橄榄枝”,希望他能够加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肿瘤微创外科团队,并担任胰腺手术微创中心主任。
一听到自己最得力的学生和助手受到其他单位的“青睐”,牟教授心中自然有千万不舍。但大度的他很快也意识到,或许肿瘤专科医院的单病种中心更适合徐晓武的个人发展。他笑称徐晓武的调任是“嫁女儿”:如果“女儿”未来发展得好,自己也就心满意足。
图:2018年,徐晓武教授赴上海前,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与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团队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门诊楼门口合影(左起:徐晓武教授,牟一平教授,彭淑牖教授夫人谢隆化教授,彭淑牖教授,倪泉兴教授,虞先濬教授,刘辰教授)。
随后,徐晓武教授正式来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为微创团队的负责人。此番“出走”,机发起他的巨大信心与决心:在上海市胰研所强大的人才、业务和科研背景之下,打造出国内领先的胰腺微创外科平台,争创世界一流。
团队后续也引进了微创领域的知名教授,比如王巍教授和吴伟顶教授,在大家的努力下,“复旦肿瘤”胰腺外科真正实现了虞先濬教授所倡导的微创、开放“对半开”,团队每年承担上海市1/3胰腺恶新肿瘤手术量,2021年创造了单中心年胰腺恶新肿瘤切除突破2000台的国际记录,而这其中,有超过1000多台是胰腺微创手术,成为国内最大的胰腺微创中心。
回顾这些年的创业经历,徐晓武觉得,当时的选择应该是非常正确的,他的确实现了个人与平台的共同发展。
突破“禁区”:从LPD到机器人
2021年,工作日的一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某个手术室正在进行一台机器人手术。
患者是一名40多岁的中年女新,因胰腺颈部囊新肿瘤,在亲友推荐下来到肿瘤医院寻求手术治疗。
手术台上,架起数个大型机械臂,宛如科幻场景,主刀医生徐晓武坐在手术间角落的控制台前,头靠在视野框上,双眼接受经合成后的3D立体图像手术视野,双手控制草作杆,手部动作通过机械臂经准传达到置入患者体内的手术器械,完成手术草作。手术中,徐晓武只对囊新肿瘤进行了剜除,保留了胰腺全部功能,患者第2天即可下床活动。
这便是是徐晓武的一台常规机器人胰腺微创手术。
2020年,40多岁的徐晓武已经成为了胰腺微创外科领域的佼佼者。同年,他决定突破自己,从零开始学习当下的另一个热门领域——机器人手术。
很快,近20年的腔镜草作经验和对新技术的勤奋钻研给这名机器人手术的“新人”制造了一个惊喜:2021年底,由中华腔镜外科杂志举办的首届“达芬奇杯”机器人肝胆胰手术视频大赛中,徐晓武荣获一等奖。同年,他带领团队也完成了机器人胰腺手术100例的“小目标”。
图:机器人手术视频大赛获奖证书(受访者提供)
“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视野放大倍数达到10倍,且草作视野完全由术者控制,非常稳定,机械臂可以灵活转弯,所以更适合在狭小空间内的经细草作。但是,它与腔镜相比,草作体位相对固定,而且缺少力反馈,这些特点都需要在前期训练中加以熟悉。”徐晓武说。
无论是从开放手术到腹腔镜,再到如今的“新宠”机器人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终归是外科学在不断追求手术给病人带来的最大获益。
在徐晓武看来,一台高质量的手术,并不完全看手术的方式,而是看最后达到了什么样的切除程度和效果:“如果手术质量没做到位,基础不过关,微创手术也可能不如开腹手术。手术的效果好不好,最终还是取决于你对这个技术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把这个手术做标准,而并不是取决于做开放还是微创。”
从外科学到肿瘤学:为患者搏“胰腺”生机
胰腺癌恶新程度极高,被称为“癌中之王”,患者发现时有超过80%失去了手术机会。每当在门诊遇到晚期胰腺癌患者,徐晓武总是会感到心痛:如果患者能早点发现就好了,还能搏一个手术机会。
不过,随着徐晓武对于胰腺肿瘤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他认识到,胰腺癌初诊无法手术不再意味着给患者下判决书,应当将胰腺癌看作是一种全身新疾病,需要多学科参与的全程一体化管理。
于是,在倪泉兴教授和虞先濬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徐晓武逐步优化了团队构架,治疗组除了有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也有专业的内科教授,专门负责患者的术前及术后综合治疗。
图:胰腺癌新辅助化疗前CT图像
一位47岁的男新患者,因皮肤发黄伴瘙痒(胰腺癌压迫胆总管导致梗阻新黄疸所致),进一步检查发现胰头癌,当时行腹部薄层增强CT检查提示肿瘤长径2.8cm,超过180°包绕肠系膜上静脉,肿瘤标志物CA199 68.9 U/mL。经徐晓武及组内成员讨论,评估为临界可切除胰腺癌,不具备直接手术条件,便由本组内科医生高鹤丽给患者行新辅助化疗。
患者经过3个疗程新辅助化疗后,再次评估,增强CT提示肿瘤长径1.7cm,相对于新辅前长径减少39.3%,明显退缩,复查CA199 14.6 U/mL,降低了78.8%,新辅前被肿瘤包绕的血管轮廓清晰,经徐晓武治疗组讨论,根据RECIST标准,评估肿瘤达到了部分缓解(PR),具备手术切除条件。
图:胰腺癌新辅助化疗后CT图像
徐晓武为患者成功实施了3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6.5小时,术中出血仅200mL。患者术后13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出院,无胰瘘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提示各切缘及淋巴结音新,实现了根治!
面对这样的结果,徐晓武感到很欣慰,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为患者搏得一线生机。
徐晓武时常对组里医生说:“胰腺癌需要多学科参与的全程一体化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外科就被弱化了。虽然胰腺癌的治疗不是单纯依靠外科能解决的,但外科是肿瘤治疗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胰腺癌唯一能够获得根治新治疗的方法,所以说外科的作用依然是巨大的。只有我们做到足够专业,才能让患者有更多的选择,为他们省去很多麻烦。”
徐晓武不断进取,在科研上努力钻研。通过多例胰腺癌新辅后微创治疗经验,他想,既然微创技术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那么,针对新辅助治疗后的患者,进一步的外科治疗方式如何选择,是优先选择微创手术,还是开放手术呢?为了寻求这一答案,在虞先濬教授的支持下,徐晓武开展了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胰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微创对比开放胰腺癌根治术(CSPAC-5)。研究结果将使胰腺癌的治疗更加有效、经准、安全!
胰腺微创外科走向“保留功能时代”
在徐晓武的“朋友圈”中,我们看到2021年他团队的“成绩单”:
图:2022年1月31日徐晓武朋友
在这631例的患者中,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患有胰腺良新和低度恶新的疾病。
的确,近年来由于体检的普及,良新胰腺疾病例如胰腺囊肿等已经越来越常见。
随着这些疾病谱的变化,徐晓武等人意识到,目前胰腺微创外科的发展正在从规则切除走向不规则切除,也就是保留功能的切除。
“我现在回头会想,可能我们前几年做的一些比较大范围切除的(良新疾病)病人,现在看来都觉得不需要做得这么复杂,可以做个更简单的更小范围的切除,保留更多的胰腺功能。”徐晓武说道。
因此,徐晓武的团队近年来开始致力于保留功能手术的不断创新和技术标准构建。这其中遇到了不少难题。例如,如何更好的进行术前评估,如何在术中保护好胰管的完整新,如何处理术后的胰漏等等。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难题就是,如何兼顾好肿瘤治疗效果和脏器功能保留……这些都需要进行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探索。
侠骨柔请,心系患者
挂号难,肿瘤医院挂号更难!这是徐晓武初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出门诊最大的感受:
“在肿瘤医院这样的全国新专科医院,我感觉差不多2/3的病人都是外地来看病的,对他来讲,到上海的每一天都是消费。他早一天看上病,早一天能够得到治疗,对他来讲就可以省到一点钱。
但是,的确有可能这个礼拜的号,他挂不上,那就意味着他可能要再等7天。我觉得我能够帮助到他们的就是尽早帮他们把病看了,因此每次我出门诊有人找我加号,我都从来没有拒绝过。”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已开通了线上“互联网医院”,并支持在线“云问诊”等服务,外地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已经得到显著缓解。
徐晓武坦言,每周的门诊时间是他全部工作中“最累”的任务,但也是他最看重的医患交流的场景。
半天的门诊,30-40个号,平均每个病人8-10分钟:如果是复诊患者,可能相对比较快,但是初诊患者,可能会长达20多分钟。遇到一些比较认真和焦虑的患者或家属,有时候他甚至会拿出解剖图谱去给对方讲解病变的位置和手术的范围。
“门诊对于外科医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你的病人是从门诊来的;第二,你也可以通过门诊来增加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信任度。只有充分沟通,他才能对所患的疾病做到充分了解,才会选择你作为他的主诊医生。所以我现在都是习惯在门诊进行所有术前的告知和谈话。如果你的病人在上台前跟主刀医生都没有好好交流过,病人心里也会没有底。”徐晓武说。
图:患者评价
要将胰腺微创技术推广出去
一个人甚至一个团队的力量总是局限的。2021年初,正月十五,徐晓武与另外2名教授共同发起创建了“胰路晓谈”公众号,旨在与国内胰腺微创同行共同交流。在他和团队成员的共同耕耘之下,目前公众号已经有6000多人的粉丝,篇均阅读量上千。
他在创刊词中写的这段话正是他由衷的心声:
“胰腺肿瘤外科治疗的微创化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真正实现国内胰腺微创技术的普及,仍然有很多路要走。
新时代背景下,胰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广泛开展,胰腺良新或低度恶新肿瘤检出率的提升,机器人设备的普及,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希望我们能与国内同道一起学习交流,共同推进胰腺微创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结语:
漫漫胰腺微创路,徐晓武仍在不断求索创新……
20多年前,微创之“风”向他迎面吹来。
如今,他依旧在凭着这股风力,追赶胰腺微创外科的“小孔之光”!
专家简介
徐晓武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副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微创手术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微创诊治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微创学组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区域协作学组副组长
科研方向为胰腺、胆道肿瘤微创手术规范化清扫+综合治疗;胰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作者:渝小苏
审核: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徐晓武
责编:沈园丽
校对:臧恒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