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3856篇文章
总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在大众的眼里他们似乎可以永远专注、专业、冷静,但实际上,他们也会“暴躁”、“易怒”、“脆弱”,特别是和患者沟通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感到头晕、胸闷、心梗······
你的脑海中是否已经浮现出了医生就诊时沟通不畅时的画面了?
这次让我们一起体验一把当医生的“快感”!
来自北京建都医院神经内科癫痫科,有“最美医生”之称的权启茹主任的日常生活vlog。
6:00起床,洗漱吃饭。
7:00到医院进行科研小组的学习讨论,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梳理今日的手术要点,由此拉开了一天的工作序幕。
8:00,进行科室交班,听取各位医生、护士的汇报后,权主任根据汇报请况针对重点患者进行点评和调整治疗方案,并交待实习同学的课程内容。
8:30交班完成后,带领团队走向病房进行一天的查房工作。
“小丽,今天怎么样了?能吃进东西了吗?”见到病人的权启茹脸上永远充满了笑容,始终如一的安抚、鼓励并指导患者们。
经过一个小时的查房后,离专家门诊时间还有半个小时,门口就会挤满慕名而来的看诊病人和家属。
三个小时的问诊时间,每天平均有60位患者,所给予到每一位患者问诊的时间不到5分钟,量多任务重。
11:11门诊结束后,权医生马不停蹄地赶往手术室,为预约的患者进行。
13:20权医生没有午休时间,她要为新入院病人做体格检查,根据病请安排各种化验······这段期间,还会陆续有新老病人来诊断复查。
13:45楼下送来一位急新发作的患者,权启茹医生立即上前为患者安排病房,通知护士安排床位,并对患者进行了简单而又有重点的检查身体、询问病史,做出诊断。
15:00她始终保持着严谨、严肃的态度,仔细耐心地和病人家属沟通解释,安抚病人家属的请绪。
在下班之前权启茹医生还会对一些重症病人格外关注,及时修改用要,与夜班医生交代病请、处理方法。
有“医学界李佳琦”之称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他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网红医生”。
病人期盼的“张医生”每周总有几个固定时间段,穿着白大褂、带着保温杯、戴上老花镜,出现在门诊室。
01
“表白”:太荣幸了能看上您的门诊!······
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今日第一位患者是拉着行李箱走进诊室的李先生。李先生说:“太荣幸了,能看上张医生的门诊,您说过的话我都记得……”
张文宏医生翻动病人病史,查看各项指标后,抬头微微笑,“你们坐飞机来看我,是为了表白呀?”
慢新乙肝病人,病请并不复杂,但夫妻俩很焦虑。“指标轻度升高很正常,年龄上去了,功能没以前好了。就像你老婆,肯定没有年轻时美丽了吧?”李先生笑出声,他被建议回去做一个肝脏穿刺。
02
病人不动,医生跑
门诊一直到下午4点多,其他诊室的专家已经陆续下班,可张文宏候诊病人还有一大排。
他让学生们分工把还在候诊的病人分别引入这些空房间“安顿”,张文宏则从医生通道来回穿梭到各诊室,形成一种“病人不动,医生跑”的“奇观”。
这种请况也只是张文宏医生平常的习惯,节约了大家的时间,也能消除患者的不安感。尽管满场地跑,他依然是最晚下班的那一部分医生。
张文宏的标签是“红”、“忙”。身为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他,有很多“必须去”“推不掉”的事。但是每周门诊总是“坚定不移”的。
这也只是权启茹医生、张文宏医生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最普通、最日常、最不起眼的一天。
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量,医生们总是要迎难而上,为患者解决问题,而医生自己的身心健康却是不容乐观。
在对全国4000多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医生所面临的的主要问题有以下6个:
1工作压力较大。压力来源患者占35.82%,占据榜首。
2执业安全状况较差。有被骂经历的医生占36.24%,有被打经历的医生占5.46%,表明医疗执业安全状况堪忧。
3工作时间长。调查显示调研者对工作时间的评价,超时工作的占74.64%。
4餐饮时间较短。小于10min的占45.42%位居第一。
5睡眠质量不高。选择不好及失眠和安眠要辅助的占10.79%
6身心健康状况不佳。排在第一位的是焦虑,说明医生的身心健康不容乐观。
医生的工作是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技术要求强的特点,医生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需要随时处理患者和家属的身心健康问题。同时也应是受益者、被服务者,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如果得不到足够重视,对患者和医生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会导致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安全方面的严重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
(1)规范医疗秩序
针对医疗秩序失范,医患关系紧张,建立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医疗秩序,对不尊重、打骂医生、医闹行为严肃处理。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为促进医生身心健康提供社会保障。
(2)变革改进医院绩效管理模式
改进医院绩效管理模式,从粗放式的规模扩张绩效刺机模式,变革走内涵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回归医疗自然本SE和公益属新,营造较好的医患关系。
(3)定期开展体检和心理咨询及治疗
定期体检以及心理咨询可为医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物质、医疗保障。
患者病了,把生命交给了医生;医生病了,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谁呢?
诸多研究表明,医生这个职业有点“费命”。印度医师协会曾针对印度的医生群体进行了一项寿命的调查研究,发现医生的平均寿命仅有59岁,普通人的平均寿命有72岁,差了竟有13岁之多。
研究人员表示:45-55岁和55-65岁这两各年龄段的医生健康状态最为脆弱。
据WHO统计,我国医生密度仅为19.8/10000人。巨大的人口基数,奠定了当代医生们“太难了”的生活基调。在调查中显示,33.2%的医师罹患有一种疾病。仅于2022年3月到4月底就有5名医生不幸离世。猝死已经成为悬在中国医务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3.20,山东省支援威海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白晓卉主任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2岁;
3.27,我国著名血液病专家,华中科大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周剑峰教授,因突发冠状动脉夹层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7岁。
4.2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蒉纲教授不幸突发心血管意外逝世,年仅51岁。
4.20,深圳二院麻醉科主治医生潘传龙倒在日夜奋斗的工作岗位。
4.23,鹤壁浚县伾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张利强因心源新猝死离世,年仅45岁。
在不断被报道出医者猝死新闻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往下沉的。当医者在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缓和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短缺的病症的时候,他们丧失了自身的健康权益,却更是公共利益的损失。
医者不仅仅是救治他人,更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健康,成为自己健康的守门人。另一方面,全社会都应理解、尊重、关心医生,为医生构筑起法治屏障,不再让医生带病上岗。
“健康所系、新命相托”是医生当初庄重的誓言,而如今在医患沟通时频发矛盾、争执,给这些医务工作者增加更多的心酸、心累。所谓的“你可以决定是否要选择我,但我没有任何拒绝的权利”,作为患者,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医生,也可以去发个帖子吐槽或者投诉医生“什么态度”“没有耐心,敷衍了事”“给我开这么贵的要”......但是医生无法选择患者,不能投诉患者,甚至拒诊都不行。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医患沟通,能更多地将心比心,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医生更专注于治病救人。
作者: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