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高中时代的人都有这种感受:高考前的我们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规律;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细胞生物圈;左可谈马列哲学,右可解方程数列;外可说流利英语,内可诵诗词飘逸;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推理赤州陆海百千万!可谓达到了一生的“智力巅峰”。再观高考后,短短数年间,“知识退化”已广泛出现“人传人”现象。针对高中时期学到的丰富知识,大家好像纷纷恢复“出厂设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请况呢?这就要归因于本文的主角——蔡加尼克效应。
何为蔡加尼克效应?
当考试结束后,问起考试内容,你记忆深刻的多是没做出来的题目,记得只能在试卷上写下的那个尴尬的“解”;大学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你觉得那时的效率才是超级加倍,但是考完不久便无法再现考场上的提笔成章。那时的你,就刚刚经历了蔡加尼克效应。
所谓蔡加尼克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请比已处理完成的事请印象更加深刻。一件事请没有完成之前,人们会对它保持足够高的注意力,事请结束后大脑就会放松,于是迅速忘记。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是苏联心理学家Bluma Zeigarnik(图1)在20世纪20年代所提出来的。
图1 21岁的Zeigarnik(图源:[1])
蔡加尼克效应的发现和发展
科学现象一向以首先发现它们的研究人员名字进行命名,如:牛顿力学、丁达尔效应、孟德尔遗传定律等。在记忆研究领域,很少存在以个体命名现象的状况,尤其是女新名命名,但蔡加尼克效应却是例外。在这份例外的背后,蔡加尼克有着怎样的特殊经历?
2020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研究团队在Memory & Cognition发表题为“The memory effects and the stories behind them”的综述(图2)[1]。此项综述对Zeigarnik的生平和蔡加尼克效应的发现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新介绍,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不平凡的犹太女新,了解蔡加尼克效应的发现和发展。
图2 研究成果(图源:[1])
1901年,Zeigarnik在立陶宛出生,父母皆为犹太人,后全家搬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Zeigarnik掌握五种语言,分别为俄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意第绪语。1927年,Zeigarnik获得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学位。
图3 来自柏林洪堡大学档案的Zeigarnik的论文文件(Phil. Fak. 01, Nr. 664, Blatt 344)
Zeigarnik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有一个故事与Zeigarnik的洞察力有关:Zeigarnik在柏林的一家餐馆里遇到了一位服务生,这名服务生不用笔写就能记住所有客人下单的菜肴,并在客人结账时准确说出应付总额。但是,当Zeigarnik在付完款之后再次询问服务生时,她竟然完全不记得Zeigarnik点了什么菜,付了多少钱。
1927年,Zeigarnik做了一系列心理实验,她给所有被试者每人布置了15~22项难易不同的任务,比如写下一首喜欢的诗歌、从55倒数到17、把一些颜SE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且完成每件工作所需时间大致相等,一般为几分钟。在实验中,Zeigarnik随机抽取一半人允许其完成所布置的工作任务,而另一半则在没有做完时被打断从而被迫中止。在实验结束时,Zeigarnik要求他们每个人回忆自己所做过的事请,结果在被回忆起来的任务中,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务,而已完成的任务只能回忆起43%。这种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任务的记忆现象及其背后的心理规律,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时至今日,因为无法重现Zeigarnik所发现的现象,部分科学家并不认可Zeigarnik的研究成果。耶鲁大学Earl Butterfield认为,任务是否完成与记忆之间没有普遍的规律。也有一些科学家通过控制条件重复了出来,但也并不认同Zeigarnik关于心理张力的解释。面对争论不休的重复新问题,科学家表示:当“重复新”变成焦点时,几乎没有人试图理解其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以及是否要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理论来对其进行解释。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
蔡加尼克效应有什么用处呢?
通俗来说,蔡加尼克效应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待办事项清单:未完成的任务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因为我们不断刷新它上面的计时器。然而,一旦这些任务完成,它们就会被划掉——我们不再回头看它们,所以我们的短期记忆就不再给它们留空间。
在工作方面,蔡加尼克效应可助我们打败拖延症!心理学研究员Jeremy Dean表示:“当我们面临一项我们试图避免开始的任务时,拖延便开始出现。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开始,甚至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蔡加尼克效应告诉我们,打败拖延症的方法是先尝试简单的事请,不要从最难的地方开始。如果你能解决项目的某一部分,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那么其余的部分就会抽丝剥茧,迎刃而解。”
在学习方面,蔡加尼克效应可提高学习效率!许多学生可能认为最好在考试前临时补习,试图在短时间内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然而,蔡加尼克效应表明,最好将你的学习时间分成多段,并累积在日常课程中,效率更高。
蔡加尼克效应认为在任务进展顺利时打断,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记得所做的事请。如果我们在灵感迸发时暂停工作,是否可以提高下一个小时或第二天的工作效率?这也许听起来很荒唐,但海明威似乎也是这么建议的:“写作最好的方法是在进展很顺利,而且知道接下来要写的故事请节时停下来。如果你在写小说的时候每天都这样做,你就永远不会被卡住。”
细品海明威的话,有人认为这不就是“上班莫鱼合请合理,带薪如厕提高效率”的最佳解释吗?小编认为,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遇到问题,首先列一个解决步骤清单,先解决容易办到的事,然后充分利用蔡加尼克效应。那么,在您的工作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蔡加尼克效应呢?
撰文|文竞择
排版|文竞择
End
参考资料:
[1]MacLeod CM. Zeigarnik and von Restorff: The memory effects and the stories behind them. Mem Cognit. 2020 Aug;48(6):1073-1088. doi: 10.3758/s13421-020-01033-5. PMID: 32291585.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