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视力门诊为严重的眼疾患者提供最后一次提高视力的机会。
撰文 |万顺顺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据“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发布的讣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孙葆忱教授,因心脏疾病医治无效,2022年5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
作为我国低视力学科的奠基人,孙葆忱教授于1983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开设了我国第一个低视力门诊,首次将低视力学科引入中国,为我国防盲和低视力康复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
孙葆忱教授
开低视力患者康复工作之先河
低视力是一种视力残疾,指双眼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在0.03-0.5之间。导致儿童低视力的原因有先天新遗传新眼病、屈光不正、弱视、角膜病、视神经病,而导致成伦低视力的主要原因就是高度近视。
低视力康复工作直至80年代初在我国完全是一片空白。1982年,孙葆忱教授首次按照WHO盲及低视力标准在中国北京郊区开展了1万余人的眼科流行病学调查,推动了我国视力残疾流行病学调查的规范化。
1983年孙葆忱教授创建低视力专业,在北京同仁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个低视力门诊。
出门诊时,他拿个手提箱,里面放着各种注视镜,望远的、近用的,摆满桌面,给低视力患者试用,让低视力的患者能够借助注视镜阅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低视力的康复研究,不仅开发和生产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光学助视器、电子助视器等低视力助视器,还开发和生产了一系列语音系统和扫描系统等助视器,帮助全盲的患者进行生活和学习。但是,国内很少有人关注低视力人群。1986年,孙葆忱研制成功第一套国产助视器,成为我国低视力患者的康复器具。
同年,同仁医院召开了全国第一个低视力培训班;1988年,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低视力专著《临床低视力学》;2004年受中国教育部邀请,主编我国第一部低视力全国高等教材《低视力学》。
在他的推动下,中国低视力康复工作开始受到眼科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孙葆忱教授终生从事低视力及眼底病的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编译国外低视力专著近10部;帮助全国各地建立了约1000个低视力康复门诊。
幼儿对空间方位的判断能力发育比较晚,而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辨认能力发育较早。与标准对数视力表相比,图形视力表中的视标花样较多,容易机发孩子的兴趣。
现在最常见的儿童视力表,即右图含有杯子、五角星、闹钟、旗子、鸭子、鱼、花朵视标的图形视力表,是孙葆忱教授在1985年设计的。
特有派头的教授
“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现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专家魏文斌还记得刚进入同仁医院时,对孙葆忱教授的初印象。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6年,人们的穿着打扮还都是土里土气的,服装基本都是统一模样,孙葆忱“鹤立机群”。
当时他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及墨尔本大学访问归来,高大魁梧,架着金丝边眼镜,手上戴着戒指,头发梳得油光锃亮,什么时候都打着领带西装革履。
据魏文斌回忆,回国后,他协助张晓楼和李荣德教授组建WHO防盲合作中心,经常陪同两位前辈出差。李荣德教授瘦小纤弱,后面跟着个特有派头的孙葆忱教授。常常有人闹出笑话,把他当成“领导”,而忽略了真正的领导李荣德教授。
在开展低视力康复工作前,孙葆忱也曾经历人生的逆境。
1956年,他从北医毕业到同仁工作,1963年下放北京怀柔县医院,一呆就是16年。期间,孙葆忱没有放弃学习,购买了一些眼科外文参考书及三种英文影印眼科杂志。利用周日休息到协和及同仁医院的图书馆查阅资料。
在空暇时间孙葆忱与他人合作翻译了两本书——《眼部有关综合征》《眼科治疗学及要理学》,发表多篇文献综述及译文。“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工作就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了3篇论文,在当时的县医院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魏文斌教授评价道。
晚年因为不成功的手术,孙葆忱不得不长期坐轮椅。他仍然保持乐观向上,仍然坚持看文献,2017年修改再版《临床低视力学》(第3版)。
在眼科和研究所的活动中,孙葆忱教授保持着极高的“出勤率”。2018年10月11日,第九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在北京举行,年近86岁高龄的他就“低视力与驾驶”主题发表演讲。
孙葆忱教授真正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把同仁眼科、把低视力专业视同他的生命,终生热爱着,为之奋斗着。”
参考文献:
[1]深切缅怀我国低视力专业奠基人孙葆忱教授
[2]我国低视力康复现状分析与建议
[3]全球都在关注低视力康复!第九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在京举行
来源:医学界
责编:郑华菊
校对:臧恒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