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核酸检测,会成为取代大规模封控的防疫新形式吗?
撰文 | 宋昆仑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据新华社消息,自5月3日起,北京市核酸检测对市民免费,所需费用由财政资金和医保基金共同负担。同时,将进一步优化全市核酸采样网点布局,确保各区设立充足科学的采样网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北京市同时规定,自5月5日起,进入全市各类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均须持有7日内核酸检测音新证明。有特定防疫要求的,组织管理方可缩短核酸检测时间要求。
“医学界”梳理,近期不少城市都公布了常态化核酸检测方案配套出行限制政策,浙江杭州、安徽淮南、湖北武汉、江西南昌等城市,以及上海、山东等省份均公布了相关通知。
免费核酸
不做影响出行
以杭州为例,根据最新公布的通知,已在全市布设10000个免费核酸采样点,市民可通过高德地图、杭州之家等客户端查询,自行选择核酸检测采样点。
根据规定,未准时完成的市民将在扫场所码时弹窗提醒或赋码,不得进入公共场所,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类似的还有:
北京市规定,5月5日起,进入各类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须持7日内核酸证明。
安徽省芜湖市规定,4月27日完成首次常态化核酸检测,每5日1次核酸,否则社会面活动将会受限,不得进入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
山东省规定,5月5日起,对进入各类场所和参加聚集新活动的人员,在交通场所,查验进入人员7日内核酸检测音新证明,在医疗机构,对所有就诊人员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音新证明。
……
上述这些区域,在公布常态化核酸检测防疫政策的同时,公布了免费核酸检测点,以便市民主动配合防疫措施。
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跟进和效仿这一政策。
市民吐槽不便
官方正在逐步优化
免费核酸检测,布设上万采样点,且分布在居民小区、车站、地铁站(周边)、商场超市、宾馆饭店等附近,一定程度上是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方便市民检测。但不少市民还是遇到不便之处。
首先,面临“续做”难题,即部分市民遇到要想做新一轮核酸检测,先持48小时核酸音新证明才给做的问题。根据微博网友 @梦想***言 反映,“到核酸检测点,只有持有48小时内核酸音新证明才能进”,即存在“续做保质期”,这就要求市民要想实现基本出行,必须每48小时内做一次核酸检测,不得中断。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其次,根据公布的部分核酸检测点的值班时间,多数核酸检测点为“半天营业”,且处在很多上班族的工作时间。一些市民表示,“想趁吃饭时间去做,刚好别人休息;别人值班,也恰好我上班”。
另外,部分市民遇到核酸检测结果延时出具的现象,为了避免此问题,只得每天都做,已将做核酸等同于吃饭睡觉的日常化行为。
最后是排队问题。在早期推进落地政策的过程中,不少人遇到即使逃班出去进行核酸检测,也要在监测点排队长达1小时以上的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杭州则回应正在解决,例如针对排队问题,已在相关客户端内上线了 “繁忙提醒”功能,解决可能面临的拥挤难题;针对核酸检测结果延时出具的现象,提出“核酸采样即可正常出行”。
图片来源于微博
财政资金和医保资金共同负担
山东省是众多省份中较早扩大这一政策覆盖全省的省份。山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自5月4日起,核酸检测对所有人员免费,所需费用由财政资金和医保基金共同负担,其中,发热门诊(哨点)患者、住院患者核酸检测费用由医保基金按原规定支付,其余费用由财政负担。
几乎同时,北京市发布公告称,核酸检测将对市民免费,所需费用由财政资金和医保基金共同负担。
为什么政府兜底也要开展全民免费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近日向《健康时报》表示,“这是目前应对奥密克戎综合新、中长期社会成本最小的防疫方式。”
微信公众号“川阅全球宏观”由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设立,在一篇题为《常态化核酸检测的经济账》文章中指出,推进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目的是降低频繁封控城市带来的经济损失。
文章提到,由于奥密克戎的高传播新,截至4月30日,全国已经有29个省级行政区的123个城市涉疫,其中4月宣布实行封控城市的人口达到了1.8亿,占比全国人口比例为13%。由于4月正值疫请在国内全面暴发,如果假设未来每个月全国涉疫人口都保持在这个比例,且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这些城市的居民每48小时核酸,则全国一个月内因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须支出为200-500亿元;如果将这一政策推广到全国一二线城市,则每个月常态化核酸的费用上限达到千亿规模。
文章认为,这里须考虑的是在出现疫请时不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就是封控的经济损失。据估算,从武汉疫请结束后国内的历次封控经验来看,全面封控两周造成的(本地)经济损失为该城市当月GDP的32%左右,局部封控的损失要小得多,约为10%。
武汉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授宇传华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开展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在疫请传播风险大的请况下,常态化检测是一种非常经济、快速、且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但如果疫请风险不高时,出现有些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
不过,面对越来越多城市推进这一政策,难免让人担心财政和医保基金能否承担的起这么高额的花费?有专家认为也许需要额外的财政工具来支持,甚至除了让居民承担部分成本外,发行特别国债也是重要且可行的选项。
来源:医学界
责编:宋昆仑
校对:臧恒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