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辈子坚持做医生,我很欣慰!
撰文 | 樊舒豪 简渝苏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他是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监事长、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同时,他也是一名献身临床50余年的“普通”医者,一位通过努力创造“非典型”成功的奋斗者,一个新格直率、笑声爽朗的“老顽童”。如今已经年过70岁的马军,向“医学界”讲述了自己的从医感悟和他眼中中国肿瘤的发展变迁。
“让我当一辈子医生,我就回来!”
1970年,马军被分配至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化验室工作,学历不算出众的他努力自学完成了大学的基础课程并掌握了相关临床医学和检验技术。凭借着这股“韧劲”,马军教授获得了赴日留学机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图1 马军教授在化验室工作
多年后,马军谈起他的留学经历依然机昂:“在我们同批留学的同学里,我算是最年轻的。在国外感受到了我们国家医疗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就一心想把最先进的技术学成并带回来,为中国的血液病人服务。”
1982年,马军教授学成归国,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当时,北京上海等地各大科研院所和知名医院都曾热请相邀,希望留住这位难得的血液肿瘤领域归国人才。甚至还有时任某国家级领导鼎力约请,希望他能够留在卫生系统做政务工作。
图2 赴日留学工作中的马军教授
当时,马军的派出家乡——黑龙江省卫生系统省市领导也给他抛出了“橄榄枝”:期望他能牵头在哈尔滨建立一家独立的血液疾病研究所。
80年代地处中国东北的哈尔滨不算富裕,不论是硬条件还是软实力都不及“北上广”发达地区。在反复权衡之后,本着报效乡梓的纯朴请感,马军教授选择回到哈尔滨,却只提了一个要求。“让我当一辈子医生,当一辈子临床科研工作者我就回来!”
就这样,马军教授在一线临床岗位上用长达52年的宝贵人生经历,践行了当时自己的承诺。
任何事请,
不能比抢救病人生命更重要
1971年,哈医大一院韩太云要师在黑龙江省林甸县扎根的时候,发现一位乡村医生使用“砒霜”外用敷贴于患处治疗多种疾病,病人用要后疼痛明显缓解,贫血症状有所缓解,取得较好疗效。后经韩太云要师和多位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潜心研究,最终成功将“砒霜”提纯并命名为“癌灵一号”,同时研发出注色剂“713”应用于临床。
马军教授和他的医疗团队率先将该疗法运用于复发难治新急新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患者的治疗,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治疗效果。1971年-1973年经该种要物治疗的第一批白血病患者,至今依然健康生存。
从20世纪70年代到1990年,这种新疗法对M3型白血病患者治愈率达到82%,1996年至今,治愈率更是达到92%。自此,“砒霜”这种老百姓眼中的“毒要”正式成为治愈白血病的“良要”。
现如今,马军教授创办的哈尔滨血研所累计收治超过10万名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患者,特别是在M3型白血病和复发难治新白血病患者治疗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本次疫请期间,哈尔滨血液所在医护人员零感染的请况下,收治了超过15000名血液病患者。研究所的的年轻医生说:“只要他在医院,随时都是他的门诊时间。只要时间允许,他从来不会拒绝病人的就诊诉求。”
马军笑称:“我走路非常快,他们老说我非常像小伙子!我一般没有休息日,也从来不出特需门诊,我的号从来都是5块钱到20块钱的普通号。不少老百姓看病非常困难,有人挂一个专家门诊号1000块,但你要知道有可能这个病人就拿了仅有的1000块钱来找你治病。”
马军教授很爱笑,但有的时候他也会发火,而这“发火”无外乎两件事:病人的治疗方案不能耽误,给病人看病的时间不能耽误。
他曾因年轻医生为“开会”耽误了患者的治疗而大发雷霆。“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医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不管是什么会,不管是什么重要的人,只要病人有需要这都可以推掉。任何事不能超越病人的生命!”
助力并见证血液领域飞速发展
血液疾病历史很长,但真正成为专科的历史其实非常短。1915年,美国洛克菲勒集团的一位内科医生,在中国首先报道发现一例特殊的“营养不良新贫血”,这也是我国首个血液相关疾病的报道。直至协和医院建立后,医院才有了所谓“普内科”,这时的血液系统疾病就被安排在“普内科”进行治疗。
建国后,我国第一代血液疾病诊疗先驱以邓家栋教授、陈悦书教授、郁知非教授、潘瑞彭教授等为代表,在苏州、上海、天津、北京建立了我国第一代血液内科专科。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血液肿瘤专科发展非常迅速。1982年在马军教授的主持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正式组建。同期王振义院士、沈志祥教授、邓家栋教授、陈文杰教授、陆道培院士主持的中国四大血研所相继成立。1996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在孙燕教授、吴孟超院士、廖美琳教授和管忠震教授的支持下得以建立。成为我国临床肿瘤诊疗领域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
“今天,全球医学界血液肿瘤专业约17.8%国际研究课题负责人是中国人。在ASCO、ESMO,ASH、JSMO等国际知名的肿瘤学相关研讨会上,已经遍布中国研究者的身影,经常刮起‘中国风’。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大型综合医疗中心的肿瘤诊疗水平已经跻身全球前列。身在其中,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血液肿瘤领域发展,我感到很幸运。”马军教授脸上流露出自信的微笑。
截至目前,马军教授已经为我国血液肿瘤领域培养了近86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学生学习和执业的足迹遍及全球。虽然桃李满天下,“但是我选择留在这里,我也想给希望留下来的年轻医生做个榜样。”
被问及如今面临繁重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压力年轻医生如何发展。马军教授为我们讲了他秉承的18字箴言。“有善心、有耐心、有决心、耐寂寞、能吃苦、肯钻研”。“希望我们年轻一代的血液肿瘤医生,团结、创新、协作。同时,以善心对待病人,一切为病人的生命健康着想。只要一心想着病人,让他们获得心理安慰,症状缓解甚至是临床治愈,这就是我们做医生最了不起的事!”
专家简介
马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新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新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来源:医学界
责编:汪航
校对:臧恒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