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不是画圈圈
一一李亦畬《五字诀》集解(十)
李新方
【原文】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音阳。
【解曰】前文已有两处讲到开合,“三曰气敛……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五曰神聚……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可知开合在太极拳的各项要求中的确是特别紧要的,而开合也是“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开合不是画圈圈,也不是什么其他的两个或几个外形动作,而是胸中腰间的内部变化,在内不在外,如果你还没有领悟其中的奥妙,再看李师下面的论述,就完全清楚了。
“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这就是开合,也是胸中腰间变化的总诀,以神打人的总诀。当习练者达到炼气归神,分神化气的境界后,与彼交战时,自己的劲稍(信息能量)自动接入彼之劲根,就把彼之力量借来了,而自己的气,即信息能量的凝聚状态,在元神的自主作用下由脊骨发出,并自动完成蓄发过程,将彼击倒或击出。
“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胡,本义为牛脖子下的垂肉,“胡,牛颔垂也”(《说文解字》),又泛指兽脖子下垂肉,引为胡须,又作副词、疑问代词,“胡,何也”(《广雅·释诂三》),什么、怎么、怎样,《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汉书·卷六四下·王襃传》:“其得意若此,则胡禁不止”?这里,李师在传授了“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这个以神打人的总诀之后,先设问,怎么才能做到气由脊发呢?前文“二曰身灵”讲过,“两手支撑,一气贯串”,与彼接手后手臂的接触点是不动的,自己的劲稍(信息能量)接入彼之劲根后,只须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灌注于腰间,由于自己从脚根到脊骨都是劲根,则彼之力量就被吸到了自己的脚底,而彼之两脚自然拔根,如被轻轻提起,这个气从上向下的过程,就叫做合。
“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膊,上肢近肩的部分,“膊,肩膀膊也”(《正字通·肉部》),南宋宋慈《洗冤集录·尸伤杂说》:“或手膊腿足各有经过伤”。又,金朝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六条臂膊,于中使铁棒的偏强”。南宋陆游《衰疾》:“捉襟见肘贫无敌,耸膊成山瘦可知”。当对方的力量被吸到自己的脚底,就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使彼两脚拔根,如被轻轻提起,我的气就要从腰展开到脊骨,分布在两臂靠近肩头的部位,再作用于手指,而手臂与彼的接触点是松柔的,对方会感觉到被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击出,而并不知道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气从下向上的过程,就叫做开。
“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音阳”,根据李师以上的开示,可知开合的合就是气的内收,并将对方的力量借来,开合的开就是气的展开,并将对方发放出去,完全是气在胸中腰间的内在变化,是信息能量的内在运动,手臂基本上是没有相对运动的,开合不是画圈圈,也不是什么其他的外形动作。如果你能够懂得开合的真实含义,那么也就知道音阳的奥秘,也就进入了音阳这个技击的神明之府了,问题是能够懂得开合真实含义的人实在不多。还有人说,“太极拳走架,每个式子都分为起承开合四个动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起承开合之说,当然也是有来历的,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云:“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很明显,是把祖师讲的起承转合的转字,换成了开字,根据李师《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合中寓开……开中寓合”,把起承转合的转字,理解为合中之开而换成了开字,也是讲得通的,但问题是无论是开合,还是起承转合,都是在内不在外,祖师《十三势说略》也讲过:“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所以把开合或起承开合理解为外形动作,都是错误的。
开合与起承转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祖师的《十三势说略》是给中级以上水平的人讲的,讲的是太极拳实战之大略,“引进落空合即出”(王宗岳《打手歌》),合是最难做到的,故只讲合,起承转合都是合的问题,包括合中之开,人要打我必然要与我合上劲,起是接劲,承是引劲,转是化劲,合是由人合我到我合人,即在我顺人背的条件下与人合上劲。而李师的《五字诀》是给从初级到高级水平的所有人讲的,故将太极拳实战的全部奥妙概括为开合二字,以合音阳,直入技击的神明之府,而将其中更为深奥的开中之合、合中之开,放到《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再讲,这样就更容易理解和把握,虽然更容易理解,但还是有许多人理解错了,把开合当成了画圈圈,或其他什么外形动作,所以要弄清楚开合的真实含义,最紧要的还是首先要反复学习和领悟李师这句话:“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