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论站桩、练架最核心的秘密或所追求的目标即为:虚静、意气、聚放。
虚静
所谓“虚”,就是肢体均不用力,每一块肌肉都放松。
只有真正虚了,“静”也容易做到了,脑子及身体都做到了静,自然也能做到“虚”了。
所以虚、静、松是个整体,不能孤立来看。这是培养内气的唯一途径。
意气
所谓“意”,就是思维活动,太极练意不练力。
所以无论站桩或练架,都是以“意”指挥运动。
肢体自己不能主动。是在“意”指挥的被动。
“太极没有手,两脚空空走”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做到松了、虚了、静了,日子一久,身体里会产生一种感觉:松沉下去,到脚底,又从脚底升腾上来,直到百会B,如同流水,如同气流,随着你的“意”向而流转。这种感觉就是“内气”。
“气”是什么?是能量,身体里面由“意”机发和有导下产生的能量。在与人推手中,不是用肢体把人推倒,而是通过接触点把“气”放出去,即把“能量”释放出去,对方会顷刻跌出。
聚放
“聚”就是把内气聚集起来,“放”就是把内气释放出去。
上面说过,“内气”是一种能量。
那么如何培植、积聚呢? 说得简单一个字“松”。
“松”是太极拳中最具代表新的一种观念,也是最基本的,要练一辈子的功夫。你真正松得了,你的太极功夫也长进了,愈松得偷彻,你的太极功夫愈好。否则外形动作如何好看漂亮,或学会多少套架子,实际上只是学会了一个空架子。犹如一个十分经美的汽车模型,外形十分B真,但它里面是没有机器的。从太极拳来说,这“机器”就是内气。
许多时候,自以为自己身体已十分放松了,稍一遇外界刺机马上就僵了,这是因为实际上没松偷的缘故。
要练好“松”,首先要解决对松得认识问题。
初学太极拳时老师要求放松,思想上总将信将疑,心想“松”真能练出功夫来么?后来又受一种误导,“运劲要松,发劲要紧”的影响,结果,表面上看很松柔,实际上经不起检验,一与人搭手,就硬了。在长期实践中慢慢体验到练太极拳放松的重要,才肯下功夫去研究放松,追求放松。
“松”要大松,全身松,每一块肌肉都要放松。如此强调松,其目的就是为了聚集内气。太极拳是一种“重意不重力”的拳种。练到一定程度,太极拳发人,不是靠肌肉的力量。而是把内气一瞬间发放出去,它的威力是很大的。这种内气其实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的获得首先靠身体的放松。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太极拳就是一种放松的功夫。
在未获得内气之前,练太极拳的常规法则也必须遵守和训练。
如“中”,就是中正。人的尾闾至百会是一根轴,轴不能歪斜。
就像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塔身必须中正,固定不动,吊臂才能灵活吊货物。设想塔身歪斜、晃动能吊东西么?练拳时身子就是塔身,只有中正,手臂才能灵活有劲,否则不推就自倒了。
又如一棵粗壮的杨柳,在狂风暴雨中,枝条摇摆飞舞,但它的主干因其根深扎泥土中而纹丝不动,枝干和柳条怎么舞动,都不会被吹倒。枝杆和柳条与主干力量是顺畅的,也不会被折断。但有枯枝和节疤的地方,因与主干传力不顺畅,就很容易被折断。打拳也是如此,如下盘中正,并与两臂劲力相通,就不会被推倒。如果身体某部分僵硬,如同柳树的枯枝和节疤,下盘的劲力就传递不过去,在推手时,这部分就成了被对方制服的部位。
“丹田”是人体重心之地,具体指哪个部位,虽然专家们说法不尽相同,大致是指肚脐及其背后命门以下一寸的区域。丹田并非指某一点,而是一个区域。
我对丹田的认识有个过程。开初十分强调“气沉丹田”,练拳尽量把气沉入丹田,但愈练愈僵,脚底也愈练愈浮。后来慢慢认识到,只要松了,虚了,丹田之气自然有了。道家讲“道法自然”,如果刻意追求,适得其反,自然而然产生的丹田之气才是真气。
对丹田的运用各家也有不同练法。如上世纪五十年代,沈阳有两位武式太极大师:霍梦魁和阎志高。霍强调丹田功夫,他的架,每一动就转换,实足旋踝转膝,虚足不动,这种练法源于道家之“踵息”,强调实足踵拧转。而阎志高讲究以丹田带实足脚跟和虚足脚尖同时捻转,被称为“落地梅花”。二者形式虽有不同,其实质都一样,通过松沉把丹田之气都落到脚底,升腾上来,经过各关节传递到手上,然后发放出去。
我练拳注重脚底,而不太关注腹部丹田。我认为只要做到全身松开,上松下沉,把劲沉到脚底,会自然产生一种往上升腾感觉。愈沉脚底升腾的感觉愈强,劲力就愈大。
我主张站桩。因站桩是学练身体放松和积累内气的重要手段。我站桩的姿势非常随意。任取拳架中一个式子,如提手上势,摆好架势后,全身放松,意气沉入脚底。任其上下升腾,每天20分钟左右。站后非常舒适,轻松。平时等汽车、排队购物,任意一站,自然放松,别人看不出我是在练功。所以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站桩。对内气的培植很有帮助。
当你内气产生后,如何应用,这就靠意念的引导。“意”是指思维活动。在练架和推手中,内气听从意念指挥,要它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是内气流转。在推手时顺着对方接触点运动方向,引向自身虚处,同时自身脚底的劲力(内气)返回对方身上,对方即会浮起。很重要一点,自身的接触点不能有力,不能用肢体动作,而靠内气的催动,而且实脚要能提得起来,这些都是在意念的指挥下完成。太极前辈说:太极没有手,两脚空空走“,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与其他拳种和运动最大的不同特点,就是有明确的哲学指导思想,即中国古典哲学的音阳理论。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之间,万物都存在着一个音一个阳互相转化的关系。大至天与地,大地沉浊音暗为音,天空明亮轻浮为阳。小至人的一个小指头,都存在音与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太极拳的架子和推手,无处不存在一音一阳相互转换和变化关系。所谓开合、虚实、动静、卷放等等都是太极音阳不同表现形态。由于太极流派不同,强调的侧重不同。如孙式太极强调开合,陈式强调卷放,其实质都是音阳变化。所以我认为只要真正掌握音阳即虚实变化规律,在实践中会体悟到适合自己的功法,才是行之有效的,前人的经验和理论,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功夫是上不了身的。
我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始学太极拳以来,深受太极拳带来的好处。在漫漫人生岁月中,常经受各种挫折与烦恼,每到此时,会找一静僻地方,打一下太极拳,心请就会平静下来,冷静地思考,比较妥善地处理问题。太极拳让你学会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向上的生活方式。记得学练太极拳的初期,老师常说:你们现在年轻,不觉得什么,等你们过了五十岁,就会发现学练太极的人与不练太极的人,就是不一样了。一晃间40多年过去了,已过古稀之年了,同代人在一起,坚持练太极与不练者,体质和经神面貌有着明显的区别,实践证明坚持太极拳锻炼确实能让人经神充沛,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