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汲古斋》杂志介绍紫砂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所占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其中已向大家叙述了两个要素,这期杂志向大家介绍要素三,人才济济之人和。
要素三,人才济济之人和。大家知道我国不止宜兴有紫砂矿料,如广东、广西、云南、重庆等地都产紫砂矿料,但这些有紫砂矿料的地方或是人烟稀少,或是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像宜兴所处江浙腹地,经济文化生活如此优越,人杰地灵。
供春 雕像
明朝中朝吴颐山每天在金沙寺读书,书童供春这个时候闲着没事,看寺院老和尚制作紫砂壶,到后来供春喜欢上制作紫砂壶手艺,经过老和尚真传和吴颐山文化知识上的点化,供春制壶手艺如日中天,还发明了“斫木为模”的模具法。供春之后时大彬在紫砂艺界是最有影响和承上启下的人物,明朝晚期,紫砂艺界有四大家三妙手之说,这七个人中,出自时门就有四个人,四大家指董翰,赵良、元畅、时朋,时朋是时大彬的父亲,三妙手指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其中李仲芳、徐友泉是时大彬的徒弟。
时大彬 大彬菱花壶
时大彬在继承前人手工制壶技法基础上,创新出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工制壶方法,使壶型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壶型的款式拓展空间更加广阔,开始有了大壶小壶,圆壶方壶、时大彬言传身教带动一大批人成为紫砂艺界的能工巧匠。陈鸣远在继承前人手工制壶传统的基础上,开创紫砂花货先河,并把中国文化元素注入紫砂壶中,他不但能制作前人的圆壶方壶,还能制作束柴三友壶,莲子壶非圆非方的壶,并且壶中的中国文化故事浓郁。陈鸣远为为把壶制作的更好,壶中的中国文化故事更多,经常不辞辛苦乘船去拜访江浙各地的文化名士,其中有海宁曹廉让,桐乡汪文柏,海盐杨中讷,紫砂艺界还把曹廉让称为“陈鸣远背后的男人”这样的佳话。
陈鸣远 束柴三友壶
紫砂艺界更有意思的陈曼生,他本是宜兴邻县溧阳县令,当地也算不小的官员,他不会制壶,但他喜欢研究紫砂壶,他找到宜兴制壶能手杨彭年,陈曼生说,杨彭年按陈曼生想法去做,结果把壶越做越好,并推出“曼生十八式”,总结归纳前人和当时紫砂壶基本有十八种相式,这在紫砂艺术史上有着重要贡献和影响。邵大亨把掇只壶做到极致,当代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晚年时对好友说的三件憾事,其中就有一件是他从博物馆把邵大亨掇只壶借在手上,仿制了好长时间,顾景舟自己说都没法赶上和超越邵大亨的作品。
陈曼生画像
以上我们列举这些紫砂壶艺大师,是因为他们的某些作品经典超群,作品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其实宜兴历史上紫砂壶艺能人辈出,对紫砂艺术有过贡献的人比比皆是,在这里人才济济,正是宜兴一代代热爱紫砂艺术、工匠经神经益求经的一大批人,才成就今天紫砂壶闻名天下。天时地利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原意是指作战时的时机把握,地理环境和人心相背,其中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三要素皆好,会战无不胜。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一批合适的人,紫砂壶艺占天时国泰民安,占地利人杰地灵,占人和人才济济,紫砂小小一壶,能耐江浙人几何,把壶制好,壶的艺术新和文化新皆佳,东北话是“那是必须的”。
撰稿人:佟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