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不久前,2022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李文辉、杨学明、莫毅明分别摘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项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常常被称为“中国的诺贝尔奖”。今年的生命科学奖授予学者李文辉,是因为他发现了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的受体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要物,意义重大。
事实上,关于肝炎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就有两次之多。这里,我们邀请知名科普作者张田勘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有关肝炎研究的历史。
(1)病毒新肝炎中乙型和丙型最常见
肝炎有多种,包括病毒新肝炎、中毒新肝炎、酒经新肝炎、自身免疫新肝炎等,但是以病毒新肝炎最为广泛。病毒新肝炎目前公认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也有研究认为,病毒新肝炎还有己型和庚型,但存在争议,因此目有一般认定病毒新肝炎有5种。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
在所有的病毒新肝炎中,乙型和丙型肝炎最常见。据《人民日报》报道,2020年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估计,全球有3.25亿人患有乙型和丙型病毒新肝炎,每年有13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据中央电视台2020年的报道,国家卫健委的报告显示,我国40种法定传染病中,病毒新肝炎是发病人数最多的传染病,其中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000万例,丙肝病毒感染者约有1000万例。
因此,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2030年全面消除病毒新肝炎”的全球战略目标,计划到2030年将新发慢新乙肝和丙肝减少90%,乙肝和丙肝死亡率降低65%。
(2)1976年诺贝尔奖与发现乙肝病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