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周行涛率先在中国开展保留角膜上皮的微创机光手术LASEK,当时,中国各地广泛开展的近视眼手术是PRK,早期PRK术后24小时,眼睛怕光流泪,反应较重。为了减轻患者的不适,周行涛教授不懈莫索,最终通过LASEK,解决了术后眼睛反应过重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近视机光手术发展速度飞快,周行涛教授率先尝试开展近视全飞秒手术,迄今为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团队已施行全飞秒机光手术超17万台。
作为临床医生,周行涛深知健康视觉对普通人的一生以及其家庭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不懈钻研的周行涛曾用22年追踪一个角膜遗传疾病患者的家庭,突破此类顽疾是他心中的信念。据了解,圆锥角膜和角膜营养不良是眼科的顽症,重症患者需进行角膜移植;而中国角膜材料严重缺乏。长年累月在临床的探索和思考让这位聪明的医生有了新思路:“全飞秒手术取出来的‘废弃物’——角膜组织偷镜,如果能将其‘变废为宝’再利用,也许可以解决角膜材料匮乏的问题。”经过十余年的不懈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周行涛团队证明了飞秒机光近视和远视手术中原本废弃的角膜组织偷镜,可成功用于治疗一部分圆锥角膜和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现在,此项技术已应用于临床。
作为眼科专家,中国青少年近视高发让周行涛忧心不已,如何将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是他不断探索的目标。周行涛团队率先在国内建立儿童与青少年的屈光发育档案雏形,现在覆盖华东地区约50万青少年的动态数据,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建立“学校-医院-社区+眼视光一体化”近视防控与科普体系、建立屈光档案数据信息平台……多年来,周行涛一直在努力。他被国家卫健委授予组建的“周行涛近视小分队”,领导建立以核心医疗团队、学校/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家庭共同参与的近视防治的康联体模式,以健康教育、大众科学防控、经准医疗并进的方式,防治结合。这位专家带领团队所建立的“关注儿童眼健康,建设近视防控康连体模式”起到良好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