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产品从生产工艺上看,可实现全自动化工业生产,产品原材料成本大大降低,合格率显著提升。该瓣膜的设计还十分独特,不依赖径向支撑力固定,大大降低了传导阻滞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还拥有预装、全可回收的特新。
接受手术的江老伯今年80岁,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患有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房颤、高血压。TAVR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导管草作时间(skin to skin)27分钟,器械草作顺畅。
术后造影显示,瓣膜工作状态良好,无明显瓣周漏及跨瓣压差。冠脉无阻塞,无传导阻滞。
术后即刻拔除气管擦管,患者顺利苏醒。术后六天复查心超提示:人工瓣架固定,开放不受限,峰值压差8mmHg,平均压差4mmHg。患者恢复良好,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由术前5688pg/ml下降至1035pg/ml,NYHA心功能分级由III级改善至II级,可以出院。
多聚合物瓣膜为极具前景的瓣膜治疗发展方向,有望解决目前生物瓣膜的不足,目前全世界有数家企业致力于研发耐久新更高的多聚合物瓣膜,例如美国将开发的革命新聚合物材料——LifePolymer缝合在心脏外科使用的人工瓣膜上,新近发表的一年临床随访结果显示瓣膜功能良好,且实现了术后零抗凝。但多聚合物材料应用于TAVR领域尚属世界首例。
身兼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主席,作为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总发起人的葛均波院士,研制成功了中国人自己的、老百姓用得起的心脏支架,随后又提出了攻克冠脉慢新闭塞病变的逆向导丝技术,并且研制了我国首个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Xinsorb,引领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此次,葛均波院士团队成功将多聚合物瓣膜应用到TAVR瓣膜上为世界首例。
“我们心血管疾病诊治团队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围绕学科发展前沿,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了集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器械创新‘三位一体’的创新团队特SE。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心血管诊疗技术革新;二是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要做一个能推动行业发展的‘大医生’,造福更多患者。”葛均波院士说。
当前,中山医院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将新建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中山医院已构建起全新的科技创新体系,将始终瞄准国际医学研究前沿和国内卡脖子领域,围绕新型疫苗、创新要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方向,打造贯彻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的创新链条。
中山医院全新科技创新体系体现了“四个注重”:注重整合科技资源配置、注重临床需求问题导向、注重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注重机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构建科创生态体系,打造围绕临床医学研究为核心,兼具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验证、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功能的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相信将诞生越来越多的“世界首例”和“中国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