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富顺县在园区内大力推行“中稻+再生稻+稻田综合种养+田埂大豆高粱(玉米)”模式,亩产中稻650至700公斤、再生稻300至350公斤、稻田鱼150至200公斤、田埂大豆高粱(玉米)30至50公斤,总产值5000元以上,实现“吨粮田五千元”。突出品种选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提升粮食品质,注重推动粮食+工业、粮食+电商、粮食+旅游“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最大程度保障粮食增产增效。
富顺作为全国知名的再生稻生产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再生稻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第一个再生稻年产量上1亿斤的县。近年来,富顺加快深化产业结构新改革,突出‘一地多用、粮经复合”’加快特SE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粮食增产、农户增收。2022年,全县完成粮食播面134.7万亩(其中完成大豆扩种3.5万亩)、粮食总产54.9万吨。
眼下,放眼富顺的沃野田畴,再生稻之乡的故事正在续写。
改革走出乡村社会治理新路径
初春时节,走进富世街道海棠社区,只见农家院落干净整洁,往来的村民热请友善。更为显眼的是充满特SE的“文化墙”:尊老爱幼、善待他人,和待乡邻、谨言慎行……这些家风家训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海棠社区为“村改社区”,辖10个村民小组和18个居民小组,由于人口多、结构复杂,长期以来社区基层治理面临诸多困难和瓶颈。去年8月,社区打造完成“江湾”家风家教文化大院。在家风文化的熏陶下,如今的海棠社区居民甘于奉献的多了、助人为乐的多了、积极进取的多了,到处呈现出文明新风尚。
46岁的余水生有一颗崇德向善的心,他把居民看作“一家人”,空闲之余,默默地帮助邻里,并照顾社区里的孤寡老人。50岁的何远林带领一群姐妹加入油菜花文艺志愿服务队,在农忙之余抽空为乡亲们带来文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