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住”,还带动新的消费。
在石亭村,过去村民会把养的机带到集市去卖,现在则坐在家里等着黄智勇来收,一只比市场上贵近10块钱。“住客形成了一个优质农产品的稳定购买群体,他们消费能力强,让这些农产品实现了优质优价。”黄智勇介绍,现在酒店一年帮村民代卖农产品几十万元。
在黟县、歙县等地,记者走访发现,这样的模式在有成熟民宿经营的村子,已成为常态。“住”带来了人,人产生消费,以住宿为源头的产业链不断延伸。采访中,许多村干部和村民感到,企业的到来,带动了村容村貌改变,增加了村民务工收入,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
歙县姬川村,因种植“灯笼柿”出名。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58岁的村民汪兴武是见证人。
“村里有6家农家乐,我也开了一家,14个标间。”跟游客打交道多了,细心的汪兴武发现,游客住下来后,吃饭、买农副产品的消费就多。他粗略算了一笔账:过去游客来看风景、拍照,最多买点柿子,看着人多,但收入少。如果游客住一晚,消费成倍增加。
让游客住下,成为乡村产业增值的“放大器”。
34岁的汪庆荣,是汪兴武的儿子,以前在合肥上班,现在返乡担任村干部,同时帮衬着父亲的生意。“我们这个农家乐层次还比较低,不太能满足游客需要。”搞民宿,拉长产业链条,汪庆荣坦言村里缺乏这个能力,也缺钱。他希望有大企业来投资,围绕“灯笼柿”打造乡村特SE产业。
据了解,姬川村一年约有6万名游客,在旺季的周末,一天就有2000多人,但绝大部分几个小时后就走了。这是等待姬川村人开采的“金矿”。
引凤来栖
人才赋能产业兴
当一座房子成了酒店,人紧随而来。
山东人庄东营,曾在上海工作多年,如今他常年在黟县碧阳镇丰梧村,运营一个三产融合项目。“以民宿产业为龙头,包括糯稻种植和米酒加工。”庄东营说,他从未想过人到中年,会成为一个“村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