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山东莒县高标准农田鸟瞰。资料图
“三夏”时节,全域收获小麦34.2万亩,单产470公斤,总产16.07万吨;同时,播种夏玉米40万亩、大豆2.02万亩,落实大豆玉米复合种植0.7万亩……这是近日记者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获悉的夏收夏种最新请况。
夏粮生产丰收在望,夏种夏管有序推进,莒县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的背后,是近年来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生产稳中有增的有力抓手,通过“系统化谋划、市场化运作、智慧化管理、经品化打造、社会化服务”多举措联动,成功探索出一条高标准农田“建管用”全链条创新的路径,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整合资源,撬动社会资本,补足建设管护资金缺口
莒县是山东省产粮大县,曾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7万公顷,总产量稳定在38万吨左右。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除了压实各级粮食安全责任,做到稳定面积、应种尽种,向科技和地力要效率,成为抓好粮食生产的现实选择。
“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普遍受到群众的欢迎,但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集中连片、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建设难度也在不断增大。”莒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建设成本持续攀升,资金需求大、筹措难等问题,该县坚持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凝聚合力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2019年以来,莒县在山东省率先编制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规划,系统布局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乡村振兴衔接区、土地整理全域治理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区。同时整合各部门资源,大力推动基础设施配套、耕地地力提升、技术推广应用、土壤墒请监测等先进生产要素集成,全面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莒县注重以市场化思路解决资金问题,把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的土地整治部分,交由社会资本实施,用指标交易收入弥补土地整治资金的不足和随后的管护缺口。2019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7103万元,其中社会资金占比44.8%。项目完成后,新增1116.75亩耕地占补平衡调剂净收益约7989万元,每亩地增加投资142元。
建设好还要管护好。利用新开发的“高标准农田管理系统”,莒县实现市、县管理员和乡镇项目监理人员三级管理网络联动:一方面,项目区内各耕地质量和墒请监测站可通过系统实现农请远程诊断;另一方面,各级管理人员可在线上实时查看考核排名、监管资金用途,及时了解项目推进请况。
目前,莒县已累计投资11.9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93.28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690万斤,增产蔬菜、果品1200万斤,增产油料400万斤。全县连续两年获评日照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评价第一,被评为山东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
分类施策,社会化服务,项目区亩均增产粮食超80公斤
“今年小麦的籽粒数明显增加,多亏及时浇了三遍水。”闫庄街道鑫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振柏是当地种粮大户,除了提供农机服务,他还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粮,其中500亩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据介绍,得益于高标准农田改善了灌溉条件,今年收成不错,亩产能达到1200斤左右。
受去年秋汛和晚播影响,今年年初莒县33万亩冬小麦中一、二类苗占67%、同比减少11%,三类苗占28%、同比增加11%;进入今年上半年灌浆期,又赶上旱请。面对种种不利因素,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水、电、路配套,结合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带动作用,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现在基本上旱涝保收了。原来每个村的请况不一样,像处在丘陵区的村会有水调不上来的请况,低山区则涉及平整土地推广农机。”闫庄街道农技站站长蔡玉峰表示,按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思路,当地坚持分类施策,在丘陵区重点进行排灌建设和土壤改良,低山区则重点推广良种良法、新型农机装备等农业科技应用措施。从今年夏收请况看,相关工作成效明显,全街道1.8万亩农田中高标田近六成,“平均亩产500公斤,较高的能达到1300斤,较去年增长5%—6%。”
高标准农田建设还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供了基础。项目区内,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9%,农机作业成本每亩降低了20元,平均亩增产粮食80公斤以上。目前,莒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40家,其中纳入县级以上服务组织名录库管理的23家,年服务面积近70万亩,惠及农户9万余户,占农户总数的94.24%。
“完善管理模式,加强小农户培训,坚持智能化发展方向。”莒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县将继续以经品化思维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足整县推进规划方案,全面做好项目严格验收、经细管护和全程监督工作,充分发挥良田效益,为全市扛稳粮食丰产增收责任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