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实战演练”
高中时,张海生最喜欢的学科就是生物,无论是分子与细胞还是遗传与进化,他都学得津津有味。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话被张海生放在心上,也落在了行动上。高考报考大学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生物这条路,直到本科毕业时,张海生才有些后知后觉,“生物相关的工作选择似乎并不多。”他开玩笑地说:“该不会是被忽悠了吧?”
只要有人类生存,生命健康这个主题就永不过时,这是张海生学习生物多年后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既然已经做出选择,那就不能让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随后,张海生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
2014年底,博士毕业的他远赴哈佛大学深造,师从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Adam Bass教授,从事胃癌病理发生和靶向治疗的研究,在生物学的路上不断深耕。
张海生在哈佛大学的实验室里接受采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实验室里,身披“白大褂”的张海生对实验工具信手拈来;实验室外,他敲着键盘写起paper来也“毫不手软”。日复一日的科研工作中,张海生发现身边的同事似乎都在“闷声干大事”——
“他们不仅能发表很好的paper,更能迅速地将研究转化落地:找到要厂合作,然后开启要物临床实验,最终让病人眼中遥不可及的要变得真实可触。”
此时此刻,张海生才意识到,“我做的学术研究离落地转化太遥远了。”
做出一款让病人受益的要,让“paper谈兵”变成“实战演练” ,光是守好自己在实验室里的“一亩三分地”已经不够了。
在科研学术之余,作为当时的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MIT-CHIEF)的主席,张海生活跃在各类学生活动和交流会现场。他充当起国内医要园区、要企以及美东创业者的“桥梁”,也正是在不断的知识和资源叠加里,张海生创业的想法愈发坚定:要想出实实在在的成果,还是得将研究和技术进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