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85万字的原著压缩成两三万字的话剧剧本,一开始对我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演田沁鑫直言将这部经典小说搬上舞台是巨大的挑战,但北京出生的她坚信自己与老舍先生有着难以言清的缘分,这也成为了她最坚定的创作信念。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复杂的故事,《四世同堂》打造了一个“新现实主义”的别致舞台,把多媒体技术与写实布景、写意空间相结合,以移步换景的方式无缝衔接,营造出跨越的声势和穿梭的错觉,最终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而在处理祁、钱、冠三户人家室外和室内的关系,“叠化方式”成为了打破舞台局限的答案。小羊圈胡同中间被设为一个小堂口,是群体聊天的公共空间;而舞台后区使用类版画体的网制构造,在演出时由演员来推景,完成了对假定环境的突破。
“一两人当做千军万马,三五步走遍海角天涯。”在极具创意的舞台设置的基础上,《四世同堂》舞台调度的巧思穿擦其中,一辆小小洋车成为剧中进行场景转化的重要工具,拉车的线索在第一幕就被埋下。几个主要人物坐在黄包车上,利用舞台上黄包车的交织、变换和奔跑,以及演员嘴里“第三视角”的叙述方式,把几个人物的命运发展迅速推向高潮。
2010年10月底,《四世同堂》在台湾中山纪念馆轰动首演,座无虚席的观众被《四世同堂》中展现的“老北京文化风请及时代下人新”打动,感慨“看到活的历史”,开“大陆话剧台湾首演”先河。随后,这段发生在抗战时期、有关老北京小羊圈胡同百姓悲欢荣辱的故事,演到了台北、北京、香港、澳门、上海、深圳等四十多个城市。而无论《四世同堂》走到哪里,都受到了当地观众的追捧,这部带着老舍先生鲜明语言魅力的平民史诗,征服了大江南北近30万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