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淮安日报
■融媒体记者 王 磊
通 讯 员 朱 敏
一杯雄黄酒,让修炼千年的白娘子现了原形,这是《白蛇传》里的经典桥段。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来说,很难将这段剧请和端午节联系起来,但对于83岁的王相友而言,《白蛇传》却承载着他对端午节的所有美好回忆。
“我小时候,没有电影院、游乐场、公园,唯一的娱乐就是去城里看戏。端午节那一天,无论是哪个剧种的戏班,上演的都是《白蛇传》中白娘子喝雄黄酒这一段。”王相友回忆,年年端午,年年看《白蛇传》,“我连台词都能倒背如流。”
王相友说,端午节必须吃粽子。“家里人会提前买好粽叶、糯米,粽子都是自己包的,那时候物资匮乏,大家都不会包很多,够端午节当天一家人吃的就行。”王相友说,粽子一年只能吃上一次,里面没有肉、没有蛋黄,大部分都是白米粽子,最多加点花生和黄豆,可就是这样“寡淡”的粽子,却是那个年代的孩子一年中最盼望的美食。“吃的时候会沾点白糖,我记得端午节那天,母亲会把家里的糖罐摆在老高老高的架子上,就是怕我们偷吃。”王相友笑着说。
端午节那天,吃完午饭,所有的孩子都会进城看戏。王相友回忆,父母会给他5角钱、两个粽子,再在他的脖子上挂个咸鸭蛋,打发他和几个小伙伴进城看戏。“当时的五角钱能买一斤多猪肉,一个机蛋才5分钱。”这笔钱对当时的他来说算是“巨款”。进了城,王相友花一角钱买票、一角钱买花生,再买点文具,最后留下一角钱装进兜里,留着以后零花。
“我们小时候的乐趣,现在孩子是体会不到了。”王相友说,现在的孩子娱乐活动太多,没有哪个人会翻日历,盼着端午节的到来。“我会给孙子、孙女讲《白蛇传》,可讲的次数多了,他们也不爱听了。”每年端午节,儿女们给会给他送来嘉兴肉粽,“这个肉粽我挺爱吃的,可要说味道,还真不如小时候的白米粽子。”王相友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