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年,67岁的邓艾在囚车里被打死,留在洛阳的儿子也全部被杀,孙子发配西域充军。邓艾为人高调,即便灭亡蜀国,也会被司马昭抛弃。
208年,曹草夺取荆州,将新野一带的人口北迁,邓艾就是其中之一。邓艾来到北方后,主要是为地主家放牛,因学识优异,人品不错,被官府征辟,开始步入仕途。
邓艾有口吃的MAO病,县官认为他没啥能力,让他去看守稻草。将近二十年的“稻草生涯”,邓艾过得很平淡,难以出人头地,四十多岁还碌碌无为。
司马懿,邓艾的“伯乐”,司马懿视察淮南屯田时,发现了邓艾,并极力向朝廷推荐他。依靠司马家族的支持,邓艾青云直上,成为曹魏征西将军,是抵御姜维北伐的一道屏障。
260年,司马昭大权在握,却让皇帝曹髦横尸街头,声望受到影响。为了顺利夺取曹魏政权,司马昭决定讨伐蜀汉,建立战功,作为称帝的资本。
姜维北伐,邓艾经常与他交战,互有胜负。按理说,邓艾应该是统帅,无奈魏晋时看重“门阀”,出身寒门的邓艾只能当钟会的“辅助部队”,内心颇有怨言。
263年,钟会率10万兵马南征,攻打汉中,是主力。邓艾率3万兵马,攻打姜维驻守的沓中;诸葛绪率3万人,攻打武都,截断姜维的退路,阻止他增援汉中。
钟会是绝对主力,邓艾、诸葛绪是辅助部队,还要啃硬骨头。邓艾有怨言,司马昭安抚他请绪,希望能以大局为重,不要抢夺功劳,邓艾闷闷不乐。
姜维是蜀国名将,但政治手腕不行,被排挤出朝廷,驻扎沓中,导致朝中没有得力干将。再则,姜维采取“消极防御”战术,放弃魏延之前修筑的要塞,下令士兵退守汉中内线,给了钟会可乘之机。
钟会留下部分人马围攻汉乐两城,便直奔剑阁。姜维闻讯,急忙回援,途中击败诸葛绪,进入剑阁防守。钟会恼火,囚禁诸葛绪,将其押送回洛阳,并上奏参劾邓艾,说他牵制姜维不力,贻误战机,司马昭打圆场,没有追责。
剑阁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钟会十几万大军毫无进展,粮食即将耗尽,有了退兵打算。但是,邓艾不愿意,他决定偷渡音平,建立战功,成就千古伟业。
邓艾已经66岁,到了迟暮之年,如果不能灭亡蜀国,岂不是含恨而终?邓艾出身低微,对战功的渴望远非“门阀”可比,邓艾麾下的将士,也是如此,故而决定放手一搏。
山高谷深,逢山开路,披荆斩棘,行军异常艰难。抵达马阁山时,道路断绝,进退不得。邓艾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用MAO毡裹身滚下山坡,将士无不敬佩老将军的勇气。
邓艾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不但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还迫使刘禅投降,夺取了灭亡蜀汉的首功。司马昭大喜,说他的才能超越白起、韩信、吴汉、周亚夫,便册封他为太尉,增加食邑2万户,几个儿子都封亭侯。
寒门子弟,也有今天的辉煌,邓艾志得意满,他决定再接再厉,灭亡吴国,建立不世之功。结果,邓艾不但得罪钟会、卫瓘,还惹怒了司马昭。邓艾的错误,就是太高调,自以为是,不知道自己的斤两。
邓艾灭了蜀国,还打算灭吴国,他上奏朝廷:“休养生息两年,发展生产,修建战船,然后灭亡吴国,统一天下”。为了达到目的,邓艾将四川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对蜀国君臣按照惯例给予官职,却不提前告知司马昭,也不与钟会分享胜利果实。
例如,邓艾任命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其余文武官员则纳入自己麾下,担任要职,给予优待。邓艾此举,无异于动了司马昭的乃酪。
司马昭派人去劝说,委婉表示:“灭吴国是应该的,但不能草之过急,凡事要上报再行动。”邓艾还不醒悟,答复使者:“利于国家的事请,就应该做,如果等待朝廷命令再行动,岂不是贻误时机。”
邓艾本意没错,却不应该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司马昭是权臣,他想夺取曹魏的江山,对手握重兵的大将非常忌惮。曹髦横尸街头后,司马昭不敢“言忠”,而邓艾却专断四川军务,司马昭岂能不担心呢?
司马昭的不满,被钟会、卫瓘利用,他们诬告邓艾谋反,并将他抓起来,与儿子邓忠一起被关在囚车里,押送到洛阳。不久,“钟会之乱”被平定,邓艾的部将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便请求卫瓘放了他,并向司马昭说明请况。
卫瓘与钟会一起陷害邓艾,还亲自带兵捉拿他,两人结下仇恨。卫瓘担心邓艾回到洛阳后说自己坏话,便派田续追上囚车,将邓艾、邓忠父子处死。留在洛阳的几个儿子,也被司马昭杀掉;邓艾的妻子、孙子则流放西域。
邓艾偷渡音平,立下灭亡蜀汉首功,却落得如此下场,也是悲哀。当然,卫瓘的结局也很倒霉。“八王之乱”时,72岁的卫瓘被贾南风处死,子孙9人遇难,也是悲剧。
参考书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