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写道:“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若不看第一句“叹缺粮”,还以为这是生动描写了令人羡慕的生活趣味的野炊狩猎图呢。
中央红军主力开始向北转移,进行长征后,有伤在身的陈毅被迫留下;当然,有伤只是留下的一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博古等人的不允许。红军长征后,陈毅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在与外界失去联系、得不到任何帮助的南方山区,率队打了整整三年的游击战争。这三年的艰苦,后人只能管中窥豹,略知一二。
长征开始之前和开始之后的那段时间,赣粤边区的红军部队,是有着整齐统一的军装的。当时边区特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李乐天,还在盼望着正规红军的主力回归,重新打开南方革命大局面,事实证明这是痴人说梦、自我幻想。1935年,南方游击战争最艰苦的一年,军装完全补充不上。
棉军装,拿出里面的棉花,就成夹衣;撕掉里子,成单衣;袖子扯掉,成背心。之后找机会打土豪解决衣服问题,长衫、马褂、短褡、大襟外衣(妇女的)等,全部带走,能穿就行。这样的军容,不整是肯定的,但也有好处:土豪劣绅和反动派不容易辨别他们,会以为他们就是普通的百姓,根本不用化妆进行奇袭。
陈毅刚到赣粤边区时,头上戴着礼帽,身上穿着铁灰夹袍;一段时间过后,就变成头上戴旧毡帽、穿黑便衣,跟广东的普通农民一模一样;又过了一段时间,衣服变得破旧,胡子拉碴,头发很长,坐在草棚下的破被单上,看上去让人有些害怕;后来,陈毅带着两个警卫员,去信丰检查工作,攀爬一座大山时,三人脚底一起打滑,在山石上滑出去六米远,裤子被撕破了,批股带着血印。
寒冬腊月,事务处配备来冬衣,其实就是普通农民穿的旧棉衣,无檐毡帽,对襟薄棉袄,齐膝短单袴。有一次布置反围剿任务,陈毅坐在下着雨的石头下过夜,雨下着下着就成雪了,陈毅的头上、身上,都盖了一层雪,脸、鼻子、耳朵、脚等都冻成了青紫SE,幸好被身旁的警卫员及时发现,给他盖上了一些聊胜于无的保暖物——装米的麻袋。
这三年时间里,陈毅就做过一套新衣,那还是1937年9月,陈毅作为红SE游击队的全权代表下山谈判,这才有一套新军装。
再说陈毅吃什么。被反动派封山清剿的行动下,陈毅率领的游击队与老百姓断绝了联系,“缺粮”问题一直存在,困扰着他们。没正常的食物吃,陈毅就吃那些杂七杂八的野草,例如马兰、马齿苋、野葱、野杨梅、罗汉菜、荔枝草、糯米草等,有些野草都是客家人用来喂猪的,口感极差,还嚼不动、咽不下,只能拼命往肚里塞。
有一次不小心吃到了毒蘑菇,陈毅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喊警卫员搞些“半夏、竹菇、甘草、藿香”,煮了来解毒。万幸陈毅懂点医学知识,万幸警卫员识得一些草要,也万幸山上遍地草要,这才止住吐泻,没有活生生吐死。这段时间里,陈毅常下厨炒四川菜,菜炒得除了辣椒味,就没有其他味道了。
虽说可以打野味、找野菜,但山上的补给主要还是靠人民群众。村民们向封山的国民党驻军,要求砍柴,不然没柴烧;理由很恰当,于是反动派一个连,押着数百村民在规定时间进山砍柴。村民们把竹筒(扁担)打空,里面装满字条、粮食、盐、腊肉和咸鱼;进了山,村民们一边唱着山歌提醒,一边趁敌人不注意把竹筒丢下。
就这样,山里的游击队收到了粮食,又能弄清楚外面的请况。
这三年南方游击战争,陈毅等山里游击队的指战员们,吃的苦、历的险,真不比两万五千里长征少,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