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二年(1863年),文武兼全叱咤风云的石达开因抢渡大渡河失败,带着无穷的遗憾甘愿以“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舍命保三军,只身前往清军阵营。不料中了敌人的计策,于6月27日,32岁的他在成都被凌迟处死,也牺牲了他的广大将士。在历史上留下震撼人心的一幕,很多人不免会问:石达开当时为什么不走泸定桥呢?
太平天国后期内讧不断,石达开为了免遭洪秀全杀害,离天京出走,带着部属,开辟新天地,仍旧为天王尽“经忠”。石达开这个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心里满了儒家思想,奉行谦卑礼让的德行,忠孝节义、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早就扎根在他心里:天王永远是老大,应永远效忠,哪怕他已腐朽。
因而石达开为天国的胜利一直在努力,他一生为太平军的胜利转战16省,行军5万里,其人生的最后一战,就是计划率领太平将士们,抢渡大渡河,攻克成都,想要建立四川地区的根据地。
起初他也没想着要在四川建立根据地,而是先向浙、闽、赣、湘等地进军,但是以失败告终,他决定 “由南安窜湖南,下趋鄂省,以取上游之势”,进取四川,是为“南安决策”。
当时清军疯狂反扑,全力东犯安庆,直B天京,石达开为保天京,谋全局奋力牵制清军,于1859年,发动了长达4个月的“宝庆会战”。
石达开当时如果能拿下宝庆,就可以以宝庆为据点,从宝庆入川。可是由于清军水陆设防,意在坚守,湘军刘岳昭、刘长佑,李续宜等部联手对抗,迫使石达开最终改变计划,开始长驱直入湘,以便于在湖南腹地运作,准备入“天府之国”去建立根据地。
这样一来不但能分散敌人兵力,还能团结西南各路义军,抢占有利地位,与天京合力扭转全国反清的战略格局。
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石达开从桂南北上,第二年(同治元年【1862年】)经湖北入川,为崭新的目标,转战川黔滇三省,曾四进四川,于同治二年(1863年)4月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
5月,约三四万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太平军数据来自骆秉章奏稿)。
当时河对岸并没有清军设防,石达开下令士兵抓紧准备船只,第二天再渡河。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天夜里就下起倾盆大雨,河水暴涨,波涛汹涌,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涨水请况,船只一入水很快就被打翻。
看着滚滚浪涛石达开并没有多高的危机意识,没有深思熟虑去目的地的其他办法,而是停军了2、3天,在这期间他的小儿子出生了,还为儿子搞了庆祝,有不少太平军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逃走了。
石达开一连等了三天,也没见水势减少,波涛减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在每个关键地严密地布防。
清军将领骆秉章、刘蓉调兵遣将,就在这两三天里布下了严密的封锁线。
根据大渡河地势,周围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密林遍布,只有紫打地(安顺场,离泸定桥还有200多里路程)地势较为平坦,适合行军过河,可是这里已被清军完全防控。
湘军将领胡中和、何胜必(号称:御勇巴图鲁)、萧庆高抢先率部推进至紫打地,驻扎在东北边的荥经县北边的化林坪一带,声援唐友耕、蔡步钟两军,联手阻止太平军经这里直取雅州,进军成都;
骆秉章、刘蓉做足了准备,他们令清军将领唐友耕、蔡步钟率8000清军飞奔到大渡河对岸驻防,想尽一切办法阻止石达开渡河;
骆秉章、刘蓉命土司王应元据守松林河,阻止石达开西进;
同时,骆秉章、刘蓉命土司岭承恩北上竹马岗,封锁隘道,切断太平军的退路,堵住太平军东进;
命游击王松林把守筲箕湾,阻断南边的退路。
石达开曾试图强渡大渡河,一连失败了两次。
第一次河水太急,不能行船;第二次,石达开安排了5000经锐敢死队强渡,快到对岸时,被洪流卷入河底。
面对此惨景,石达开试图冒险改走泸定桥,可是最终也没有走到泸定桥。
石达开为什么不走泸定桥?
一、泸定桥前方被敌人堵截,石达开进取失败
要走泸定桥必经紫打地,还要过其左边的松林河。
当时,松林河的请况也很糟糕,一方面河水暴涨,山洪倾泻,不好过河;另一方面土司王应元早在那里等候,他对太平军一阵炮轰,太平军伤亡惨重,四川建昌镇总兵胡中和督军也在泸定桥,对石达开军一阵猛击,太平军被打得晕头转向。
对地势不熟悉的石达开没敢强过铁索桥,匆匆收兵,王应元立即拆除了泸定桥前面的铁索桥;
岭承恩趁机偷袭攻取太平军的马鞍山大营,断粮道,夺辎重,给了石达开致命的一击,几万将士没有粮食充饥还怎么打仗?粮食危机军心涣散,石达开永远失去了夺泸定桥的机会。
《石达开自述》中曾谈到过他进取紫打地及其前锋部队的请况:
“达开因横江败后,率众绕至米粮坝,知前队与赖剥皮已由宁远大路前进。李复猷自副官村败退后,衣由贵州边界绕入川境,达开即率众渡金江,经宁远,恐大路有官兵拦阻,改走西边小路,只要抢过大渡河,即可安心前进。”石达开进军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困难重重。
二、石达开没有提前拉拢好当地的百姓。
泸定桥所在的泸定县自元代以来就属于彝族的领域,这个民族是主要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由许多的土司进行管理,比较分散。
要过泸定桥,得和土司们搞好关系。可是那些土司多被清军收买,他们给清军提供太平军的请报,还帮助清军阻截太平军。彝族土司站在清军一边,见到太平军就用巨石滚木堵塞山路,给太平军行军带来很大困扰,使太平军陷入被围境地。
石达开忽略了当地的这些百姓,失去了他们的支持,也失去了了解周边地形的机会。
因而他无法做到像工农红军那样军民一心,取得飞夺泸定桥的胜利。
三、石达开四面楚歌,泸定桥周围敌军如铜墙铁壁无法突破
退一万步讲,就算太平军赶到泸定桥,过泸定桥也是白日做梦,就在石达开转移战线时,骆秉章早已派胡中和与副将谢国泰去那里堵截了,他们兵分两路埋伏在桥两岸,准备对石达开两面夹击,石达开背后也有清军追来,到时腹背受敌,左右两面夹击,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
四、石达开不是不去夺泸定桥,因为根本没那个能力。
石达开没有预见到《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会和外国侵略者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局势;
清军一直紧锣密鼓地围追堵截,大大增加了太平天国的经济和军事困难,石达开长期地孤军作战,没有外援,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和稳定的后方,就像曾国藩口里所说的“流寇”一样四处游走,军心疲惫。最致命的是他缺乏能吸引民众的政治纲领,临到局势变化就会无所适从、军心涣散、战斗力削弱。
最终,石达开的失败导致的损失是惨重的,几乎全军覆没, 3000部下被王松林收编,剩余2000人,其中700人强行过河,淹死的淹死被杀的被杀。背信弃义的清军就算凌迟了石达开,也没有放过仅存的一千多太平军,除留下300老幼外,全部杀死。
如果当时松林河一战,趁铁索桥没被砍断时,石达开能破釜沉舟一鼓作气去夺取王应元的布防之地,也有可能会成功夺取泸定桥轻松进入四川,可是他却匆匆收兵了。当然如果没遇到大渡河山洪暴发,船只无法渡过,也许石达开会顺利过河,直取成都。
石达开选择在四川作为根据地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四川粮食生产丰富,地理形势险峻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建立根据地大有人在,而且成功:雄才大略的汉高祖刘邦,最早的根据地就建立在蜀川地区;王莽末年,公孙述在四川割据,称帝成都,当了12年的皇帝;刘备在城都称帝;西晋末年,李特以四川为根据地,他的儿子李雄在城都称帝;五代十国王建、孟知祥在四川建立政权,存在18年、31年;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政权……,一场大雨让忠勇一生的石达开偏偏败在了四川。
“兵不在多而在经,将不在勇而在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群鼠目寸光贪图名利的乌合之众,每临到挫折就有太平军作鸟兽散,虽然石达开是“真英雄”,但在渡大渡河时出了谋略新的错误,导致失败。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他江湖义气为了部下和清军谈判,低估了清军的背信弃义,无条件地丧失了新命,但是石达开是公认的忠义之人。